延北气田山1储层低产原因及CO2压裂效果分析

来源 :2020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IFEDC2020)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北气田位于延安市北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面积2341km2,主要开发上古生界致密砂岩储层,其中山1储层为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在全区广泛分布,但常规压裂试气效果差,单井产量低,制约了气田的经济有效开发.根据延北气田山1储层岩心分析、电测、压力恢复等数据,总结了储层岩性、物性、储集空间和孔隙结构等特征,和苏里格气田对比分析了山1储层质量、砂体厚度、有效渗透率、地层压力,认为延北气田山1储层单层砂体厚度小、有效渗透率低、水锁伤害大和气藏压力低是压裂试气效果差、无阻流量低的主要原因.针对山1储层水锁伤害大、气藏压力低的特点,延北气田开展CO2压裂试验,在不使用密闭混砂装置条件下,全程注入液态CO2,同时水基携砂液携带CO2增稠降阻剂混合进入高压管汇,实现加砂26.3–42.3m3,试验井全部一次排活,试气无阻流量是同类储层常规压裂无阻流量的2–3倍.山1储层低产原因的对比分析和CO2压裂试验的成功为气田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
其他文献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气驱油是水驱开发后期,老油田改变油水赋存状态、补充地层能量以及提高剩余油动用程度的一种有效开发方式.轮古油田目前已投入开发31年,随开采程度加大,开发矛盾逐步突显,注水失效,剩余油呈阁楼状分布,常规开发手段难以动用,急需通过注气有效动用.本文利用响应面分析法,评价各个关键参数的重要程度和对地质、油藏、工程条件的依赖程度,最终得到碳酸盐岩油藏注气的地质选井标准.使用该方法初步建立
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是一类原核微生物,包括细菌和古生菌,它们能够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利用硫酸盐作为最终的电子受体.本文借助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渤海S油田内源古生菌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具有硫酸盐还原功能的古菌:热球菌(Thermococcales)、古生球菌(Archaeoglobales)、脱硫球菌(Desulfurococcales
目前胜利浅海油田分注工艺存在层段合格率低、同心双管不能满足细分要求和液控封隔器可靠性不强的问题,分析认为是由于注水管柱完井、注水、反洗井等过程中,注水管柱受应力、温度影响的蠕动造成封隔器失效.针对以上问题,将密闭扩张封与防蠕动封隔器相结合,研制开发密闭自锁软防蠕动分注工艺,该技术可有效防止层窜,还采用软锚定技术,即可锚定注水管柱,还可减少原水力锚易结垢造成大修的几率,同时管柱由于使用补偿器与防蠕动
以低价态、低浓度为特征的智能离子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砂岩储层中逐步得到应用,其中砂岩黏土矿物与离子水的界面作用被普遍确认为该技术的主要机理之一.本文借助Z电位测试和人工压制岩样表面原油接触角测试,通过改变智能离子水离子类型、浓度,研究了砂岩油藏的主要组成物石英砂及黏土矿物表面Zeta电位及润湿角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双电子层扩散、离子交换、润湿角改变机理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表明:黏土矿物表面在
海洋水合物储层埋藏浅、上覆地层承载力不足、土壤参数信息缺乏,若井身设计不当易发生井口下沉或倾斜事故,造成巨大损失.本文考虑防喷器组的影响,进行危险工况浅表层套管承重能力分析,结合浅表层套管实时承载力预测模型,建立海洋水合物浅表层套管承重可靠性评估方法.以我国南海某水合物试采井为例进行案例分析,选取土壤静置时间、导管下深、土壤恢复因子、土壤剪切强度为区间变量进行浅表层套管系统承重能力评估,结果显示初
弱碱三元体系与原油发生乳化作用,会取得较好的驱油效果.为了研究弱碱三元体系乳化液的影响因素,室内实验通过改变三元体系中聚合物浓度、表活剂浓度、碱浓度和不同油水比等条件来研究这些因素对乳化液的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室内研究表明,聚合物浓度、表活剂浓度、碱浓度越高,形成的乳化液越均匀,稳定性越好;油水比大于1∶1时,只形成油包水型乳化液,油水比小于1∶1时,油包水型和水包油型乳化液共存,在油水比达到1∶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逐步向深层发展,深层高温高压等极端恶劣环境对钻井液与井下仪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限制了深层油气的钻探开发进程.针对深部油气钻探开发中钻井液的抗高温稳定等技术难题,本文探索将相变材料引入到钻井液中,通过理论分析与模拟实验,证明了利用相变材料的“相变蓄热原理”降低井筒钻井液循环温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3种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为120~145℃,相变潜热为90.3~280.6J/g,相变
采用水力压裂伺服系统、声发射定位系统在三轴应力条件下对人造岩样进行水力压裂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声发射动态监测和压裂后岩样剖切等分析了裂缝的扩展规律.参考X油田与Y油田葡萄花油层的岩石物性与沉积特征,实验共设计4组人造岩样并针对三种射孔方式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簇孔的增多或者簇孔涉及范围的增大,应力由集中向分散转变,增加了岩石内部的抗压能力,使裂缝发育的范围逐渐扩大.(2)垂向分层时,岩样
塔河碳酸盐岩油藏开展单井注氮气吞吐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场应用表明,缝洞型油藏通过注氮气能够有效提高采收率.在开发实践过程中,如何选取合理的注采参数改善和提高生产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该类型油藏地质特征极为复杂,难以用地质建模、数值模拟的手段对储层进行准确描述,进而得出注氮气吞吐过程的合理参数.而通过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工作量较大,且不能很好难解决各参数间相互作用影响开发效果的问题.本文以经济效益和
近几年,注气驱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逐渐兴起,其中CO2混相驱效果最好,但CO2与原油在地层条件下通常难以混相.因此,需降低其最小混相压力以提高开采效果.本文针对鄂南长7区页岩油进行细管实验,系统地研究了醇类助剂对页岩油/CO2体系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首先选择甲醇、乙醇、乙二醇、异丙醇和己醇构建CO2/助剂体系,研究醇的碳数及羟基数对驱替效果的影响;其次,考察了不同浓度乙醇的影响;最后,比较了不同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