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05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来源 :第五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国际肿瘤细胞与基因治疗学术会议、第二届中日肿瘤介入治疗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en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PBC)发生的危险因素,对其预后进行评估,并给出单侧乳腺癌(UBC)患者术后对侧乳腺癌监控的指导意见。 方法:收集病例205例BPBC和1677例LJB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通过χ2检验、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比较BPBC和UBC及BPBC双侧原发病变之间在病史背景、临床情况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面的差异,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确立独立的影响因素;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进行预后分析。 结果: 1)BPBC占同期收治伞部乳腺癌病人的1.5%。乳腺癌和BPBC的发病例数均呈上升趋势。 2)BPBC患者较UBC患者:40岁之前及绝经前发病比例高,初潮年龄早,初产年龄晚,既往乳腺病史及乳腺癌家族史阳性率高,肿瘤直径>5cm比例高,二者放疗及内分泌治疗方面无显著差异;乳腺癌家族史,肿瘤直径>5cm,既往乳腺病史为BPBC发牛的独立危险因素,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乳腺癌患者罹患对侧乳腺癌的风险增加1.631倍。 3)BPBC和UBC的远处转移率不具显著差异性。UBC5年生存率81.42%,10生存率72.29%;以第一癌为起点计算生存时间,BPBC5年生存率87.40%,lO年生存率80.22%,与UBC相比无显著差异;以第二癌为起点计算,BPBC5年生存率80.00%。10年生存率72.38%,与UBC相比亦无显著差异。 4)BPBC两侧原发癌比较:第二癌较第一癌自查发现比例低,早期癌比例高,瘤体小,淋巴结转移率低,手术范围小。二者在病理类型、组织分级、ER、PR及全身辅助治疗方面无差异。 5)BPBC两癌发病时间间隔呈左偏态分布,70.2%的BPBC患者于术后5年内发生第二癌,91.7%的患者于10年内发生第二癌。两原发肿瘤间隔2年以内发牛的较2年以上发生的生存率低。 结论:乳腺癌家族史,肿瘤直径>5cm,既往乳腺病史为BPB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轻UBC患者罹患BPBC风险增高,放疗不增加对侧乳腺癌风险;雌激素作用与BPBC发生有密切关系。 BPBC和UBC的预后无差异;两癌发病时间间隔≤2年的BPBC患者预后较差,应注意远处转移等预后不良因素的出现。UBC患者术后5年应密切监测对侧乳腺癌的发身,乳腺钼靶、乳腺B超和专科医乍的体格检查可以提高第二癌的早期诊断率。BPBC第一癌和第二癌具有相似的生物学行为,但两侧癌灶彼此独立。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了中药材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强直性脊柱炎(AS)等免疫性疾病的优势,并针对雷公藤的毒性探讨了发挥最大治疗作用的减毒保效(增效)措施.
为了对目前用于治疗风湿病的中成药的组方情况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认识,本文将收集到的涉及风湿病的240余个中成药处方建成了数据库,并利用数据库强大的统计功能对上述中成药
张凤山教授学贯中西,身具中西医学两家之长,他治学严谨,既有渊博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中医理论上主张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但师古而不泥于古,努力探索应用
针对目前类风湿性疾病(RA)的诊断标准的不足之处,本文介绍了一种早期类风湿诊断新标准——ERRERA,阐述了该标准的背景目的及具体标准.
骨质疏松(OP)是指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以及随之而来的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疾病,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与继发性骨质疏松两大类.继发性骨质疏松约占总发病率的5﹪,是指
目的:探讨微波法炮制萸黄连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正交设计所得9个样品中小檗碱的含量,以小檗碱的含量高低来评价炮制方法的优劣.结果:微波法炮制萸黄连的
目的:在实验动物模型中观察白术内酯Ⅰ、Ⅲ对胃肠道消化吸收的影响.方法:建立经典大黄致大鼠制脾虚泄泻模型,设立正常组、模型组、白术内酯Ⅰ大剂量组、白术内酯Ⅰ小剂量组、
目的:观察p53基凼治疗药物"今又生"联合综合免疫疗法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07年11月~2008年5月,用静脉滴注,肿瘤局部注射。胸、腹腔内注射等方法联合综合免
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是临床肿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涉及知识面广、与多学科交叉的独立学科,本文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发展的现状,阐述了中国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发展的趋势。
本文采用色谱分离手段对金银花中水溶性成分进行分离,根据所测波谱数据(UV、NMR、MS),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