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赴广东大学考--大文学视野下的文学与政治管窥

来源 :第三届中国文学博士后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mineonbridg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知识分子遭遇政治”,这是一个广为学人关注的话题,在现代中国更是如此.与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从政普遍的关注不同,对“左翼”知识分子的从政,多数人视为一种革命理想和激情的必然选择,缺少对时代语境、思想脉络乃至现实人事纠葛的分析和梳理.比如,郭沫若是怎样由以“纯文艺”为事业的诗人转变为“革命者”?仅仅因为翻译了一本书吗?须知,那封郭沫若说他因翻译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而发生思想剧变的信件,是在翻译完成近两年之后发表的,与其南下赴广东大学一起构成“转向”事件,这本身实际是一种立场的选择和姿态的宣告.以往研究过分强调翻译带来的思想转变,而对史实细节缺少足够的关注,这导致现实的偶然性被过滤,相应的必然性被夸大.那么,广东大学抑或广东革命政府选择郭沫若担任文科学长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郭沫若是否从政心切,一呼即应呢?是什么促使郭沫若下定决心远赴广州?田汉为何未随郭沫若等一起南下呢?研究认为,田汉羁留上海,郭沫若显然有些耿耿于怀,而与之对应的是,田汉本人的反应同样很大,这都充分说明,南下广州对郭、田二人来说,都不是一次轻松的选择。更可以看到的是,在左翼知识分子的从政经历中,其选择与文学的勾连往往更加直接和紧密。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他们的文学作品具有非同寻常的时代感召力,但在“纯文学”的视域中,其影响力却得不到有力的体现。尽管“中国的20世纪是一个非文学的世纪”的说法有些夸张,但称“政治化思潮影响和制约着20世纪大多数年代文学的基本走向,却也切中肯繁,通过对郭沫若南下广州诸多史实细节的梳理,就会发现《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到民间去》《创造十年》《创造十年续编》等作品中浓厚的现实价值关怀,其意蕴值得长久的涵泳。更能体会到,在重视文献史料的梳理和阐释的前提下,避免政治模式的生搬硬套和概念的固定化、模式化、“上帝化”,重提回到“大文学”本身对现代文学研究有不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其他文献
地方志与地域总集分属目录学“史部”和“集部”两个文献系统,然投射在地理空间的视域下,地域总集在保存地域文献、弘扬地域文化层面则趋同于地方志.宋代地方志的人
会议
中葡关系是近代以来中西关系的发轫.值此中葡建交35周年、澳门回归15周年之际,从对葡文化外交的视角来透视中葡关系及中国在葡利益意义重大.1949至1978年间的对葡文
会议
在考察“骂”与《新青年》“批评话语”的关系时,1918年的“双簧信”事件是无法忽视的.更重要的是,“双簧信”之后的,这种作为舆论事件的“骂战”在《新青年》的言
会议
王安忆写上海,天经地义,承了哪家的衣钵,似乎也不辨自明.有这种潜在的惯性思路作用,加之文化研究之风盛行,王安忆的小说难免被订上一个框架.实际上,王安忆作为“海
会议
胡风的政治抒情长诗《时间开始了》与建国前胡风文艺思想有着明显的“互文性”,同时又有着微妙的发展变化.第一,在描写群众“精神奴役的创伤”的同时,胡风描写了知
会议
个人语言能力表现在其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水平上.中国的语言教育主要由中小学语文教育和中高等院校的相关学科教育承担.综观语言教育,可以说,副语言系统教育在其
会议
中国是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来,先典记载了丰富多彩的治国理念和治政经验,完全可以作为今天提高治理现代化能力的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
会议
近年来,海外华文文学呈现出汇入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大潮的整体趋势来,其中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越来越多的海外华文作家作品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
会议
澳门当代华文文学对本地空间的刻画中,“小城”意象层见叠出.这一意象既是澳门狭小地理空间的真实反映,又是一种想象的建构,折射出了创作者的社会心理及身份认同焦
会议
“岭南画派”作为一个历史话语,在“艺术革命”时期彰显和呈现着丰富而明确的内涵,随着革命话语的消解以及全球化时代艺术风尚的融混新变,“岭南画派”的意涵也有所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