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例慢性痛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初步探讨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届全国风湿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min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慢性痛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设计临床调查表,收集病例,获取相关数据,对120例慢性痛风患者的中医证侯分布情况与病程、年龄、体重指数、主要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0例慢性痛风患者中,痰瘀痹阻证最多,占45.0%;其次为脾虚湿盛证,占29.2%;不同证型病程、血尿酸分布差异显著(P<0.05);而不同证型体重指数、年龄、血脂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慢性痛风以痰瘀痹阻为病机之关键,并贯穿疾病发展始终.
其他文献
超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UPLC-TOF-MS)联用技术是近几年来飞速发展起来的分离分析新技术,在化学药、中药、生物制品体内分析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其高精度、高灵敏度、快速分离的特点为中药复杂成分体内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手段。
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是最常用的中药化学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本文查阅文献,对不同种类中药化学成分总含量测定方法分别进行概述,为中药化学总成分的含量测定提供参考。
目的 以不同加工方法对白芍效应成分的影响为例,考察单萜苷类化合物在药材加工过程中的生物转化.方法 白芍鲜品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晾干后,经去皮切片、带皮切片、去皮水煮至透心切片、带皮水煮至透心切片、带皮水煮至透心后去皮切片、去皮隔水蒸至透心切片、带皮隔水蒸至透心切片、带皮隔水蒸至透心后去皮切片处理后每组均分成5份,分别经35℃、45℃、60℃、80℃干燥及晒干至含水量符合药典标准,粉碎过60目筛得
目的:对菊科药用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动态积累进行分析评价,了解其在不同组织器官中的分布及其在不同生长期的动态积累规律,为该药用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超高效液相-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UPLC-TQ/M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超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UPLC-DAD),测定不同生长期菊根、茎、叶中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烘干条件下桑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变化,评价不同烘干条件对桑叶中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为桑叶烘干处理的规范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程序升温干燥方法和恒温干燥法两种方式制备桑叶样品,以鲜桑叶为对照,采用HPLC-PDA联用技术测定样品中黄酮成分含量。结果:程序升温干燥方法制备的样品中,不同烘干阶段所得桑叶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差异明显,以55~65℃条件下制备的桑叶样品中黄酮类成分含量最
单糖及低聚糖类、皂苷类等化合物具有紫外末端吸收,采用常规的HPLC-UV进行检测时,灵敏度低,重现性差。而质谱是质量型检测器具有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不受紫外吸收的限制。本文根据中药质量控制以及中药化学物质基础存在的问题,主要以单糖、低聚糖和皂苷类化合物为对象,详细阐述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在末端吸收化合物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湿热痹阻与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证型的量化诊断规律.方法:收集306例住院和门诊RA患者血清,结合RA中医临床症状评分量化表,分析临床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在湿热痹阻与寒湿痹阻证型间的差异并根据相关因素进行预测,单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建立RA两证型归类判别函数公式.结果:疾病活动评分、血沉(E
目的:通过观察干燥综合征(Sjogrens ayndrome)患者心肺功能的变化,及其外周血CD19+CD24+Brge及BTLA表达的变化,探讨干燥综合征患者心、肺功能的异常与CD19+CD24+Brge及BTLA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UCG)检测64例SS患者心功能变化,采用肺功能仪检测SS患者肺功能,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19+CD24+Brge及BTLA的表达频率,并与10例
目的:通过对昆明地区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患者有关情况的资料调研,总结出当代社会环境条件下昆明地区KOA的中医发病学特点,为中医药防治OA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中的横断面研究方法,对收集的2608例KOA患者的调查资料分析研究,对其中医发病学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年龄、体力劳动、工作强度、生活工作环境、BMI、居住楼层、下蹲时间、饮食习惯、OA家族史、绝经、怀孕
目的:研究骨关节炎(OA)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14例OA住院患者资料为研究组,收集本院体检中心7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观察其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并分析其与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白蛋白(AIB3)、红细胞沉降率(ESR)、抗溶血性链球菌O(ASO)、类风湿因子(R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关系.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研究组血清IgG水平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