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腐植酸原料中的微生物分离与鉴定

来源 :第六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onb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32种不同产地、不同种类腐植酸原料中分离微生物,以验证腐植酸原料中是否存在微生物;若存在,则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实验结果表明,腐植酸原料中(除上海生化腐植酸外)存在细菌、放线菌、真菌,并且不同腐植酸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不同,但优势菌大致相同;从中分离得到细菌优势菌8株、放线菌优势菌4株、真菌优势菌5株,通过菌落形态、菌体形态以及生理生化特征等方面鉴定各菌种.鉴定结果明确它们属于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 Yamada et al.,1972),芽孢杆菌属的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灰褐类群阿拉伯链霉菌(S.arabicus Shibata et al.,1957)等.
其他文献
应用RT-PCR技术分别从脂多糖(LPS)活化的山羊脾脏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中克隆到编码山羊白细胞介素(IL-)18成熟蛋白的cDNA基因,其大小为480bp.序列分析表明gIL-18与奶牛和绵羊的IL-18基因序列高度同源.将gIL-18克隆到pET-32a(+)质粒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IPTG诱导后经SDS-PAGE分析,得到了分子量为38kD的融合蛋白.使用半定量RT-PCR对山羊
探讨医院急剧扩张情势下针灸科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方法。针灸科的服务阵地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为:以病分科的趋势分流了针灸科的许多适宜病种;追求经济效益的大环境导致以“简便验廉”为特点的针灸疗法发展受到制约。针灸疗法突破困境的重要途径有三,一是改变传统针灸科坐等患者上门的服务模式,推动针灸技术走出针灸科,向其他科室渗透;二是合理提升针灸技术收费价格;三是根据针灸技术的自身特点与优势,准确定位自身在健康服务中
根据GenBank公布的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SA14-14-2减毒株的核苷酸序列(GenBank登录号:AF315119),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方法扩增出编码JEV囊膜蛋白抗原域Ⅲ的基因(Em),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经测序后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Em.阳性质粒转化BL21(DE3)
本研究从安徽省的不同地方分离了五株不同宿主来源的禽流感病毒,在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进行血清学鉴定为H5N1亚型.为了全面了解五株安徽分离株对哺乳动物的潜在危害,进行五株禽流感病毒人工感染BALB/c小鼠的试验,旨在通过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致病的分子机制和分子生物学特性,以及为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实验数据.
禽流感病毒HA基因较易发生变异,该基因编码病毒表面结构蛋白HA.HA是病毒的主要保护性抗原,在病毒入侵细胞的过程中,对病毒的组织嗜性和致病力起着决定性作用.本研究以四株脑坏死病变型H5N1亚型番鸭分离株为材料,进行了HA基因的克隆测序和序列的分析,进而通过与国内外参考毒株序列同源性的比较及其基因进化树的构建,以探求毒株致病力差异的分子基础.实验结果表明,病毒HA以点突变为主,出现酶烈解位点的变化和
本实验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系统地比较了人工感染不同来源的三个禽流感毒株(ZM、SG及JC)的实验动物机体的超微病变,旨在了解水禽来源和鸡源来源的AIV引起细胞超微病变的规律及异同,比较并探寻其组织嗜性规律,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为比较不同来源的AIV致病力的差异提供有力佐证.透射电镜超薄切片结果表明上述三个毒株均可引起试验用禽感染机体肝、胰、脾、肾、肺、小脑、大脑、心脏、腺胃和肌肉等实质器官组织细胞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起的野生、家畜偶蹄动物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快速和可靠的诊断对于FMD的控制至关重要,为采取有效措施,实验室诊断必须在24小时之内作出快速、准确的结论.动物和肉类产品带毒引发口蹄疫是多次大流行的主要原因.对肉食品中低含量的FMD病毒、隐性感染或持续带毒宿主进行准确检测的方法必须具备高敏感性、高特异性.常规的
学位
本研究选择两株2002年底分离自具有脑坏死特征病死番鸭的禽流感毒株(LS和LH)和两株前期分离自无脑坏死病变的AIV毒株(NJ和SH),进行不同动物的感染试验,以期获得病毒在不同动物上的致病病变特征和不同动物的易感性比较.结果表明,脑坏死病变型毒株较非脑坏死病变型毒株致病力更强,且四毒株对鸡、鹅和鹌鹑的致病力极强,对不同品种的鸭致病力相对较弱,鸽的易感性最弱,病毒几乎不致死鸽.病毒除能致感染动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