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31J对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省毒理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食品药品与人类健康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_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旨在研究PP31J对重要炎症通路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体外培养稳定转染NF-κB启动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人胚肾细胞HEK293T细胞以及C6细胞(稳定表达IL-1β受体),给予2,4或8μM的PP31J预处理后,再分别采用TNF-α和IL-1β刺激,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NF-κB信号通路激活情况,进而观察药物对NF-κB的抑制作用;体外培养C6细胞,CCK-8法测细胞存活率,检测PP31J对细胞的毒性作用;采用体外cell free system重建NF-κB信号通路,给予PP31J(剂量分别为4,8,16,32,64或128μM)预处理后,再加入阳性对照刺激蛋白TRAF6,Western blotting检测IxBa的磷酸化程度。结果表明,PP31J(2,4或8uM)对TNF-α或IL-1β激活的NF-κB信号通路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C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具有剂量及时间依赖效应;且磷酸化IκBa的表达水平随药物浓度增加而减少,由于IκBa的磷酸化表征IKK的活性,表明PP31J能通过抑制IKK活性从而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且具剂量依赖效应。上述结果提示PP31J能显著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其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新型纳米材料作为载体广泛应用于构建药物传递系统研究.但与此同时,纳米载体本身对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具有潜在毒性及其毒理作用分子机制均尚不清楚.方法: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脂质纳米粒载体,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转基因小鼠,着重考察基于自噬-溶酶体通路稳态平衡的脂质纳米粒载体神经毒性及其毒理分子机制.结果:1)野生型小鼠尾静脉注射脂质纳米粒载体3h,24h,7d后,可引起大脑皮层AtgS(Autopha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本课题以肝癌细胞HepG2为研究对象,利用MTT,CCK-8实验检测杨梅黄酮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给药后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记蛋白LC3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发现低浓度(<20μM)杨梅黄酮处理的细胞存活率升高,高浓度杨梅黄酮处理的细胞存活率降低。20μM-100μM杨梅黄酮促进细胞凋亡并存在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杨梅黄酮与自噬抑制剂氯喳(Chloroq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