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孔庙沿革梳理

来源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第二十次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孔庙,其源头可追溯至唐贞观初年建于长安国子监中的孔子庙堂,后经唐末及宋初数次迁移,至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虞策将府学、孔庙、唐石经及其他唐宋碑刻一并迁置于"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碑林现址),形成孔庙、府学与碑林三位一体的格局.至明成化七年(1471年)咸宁、长安二县学迁建于孔庙两侧,形成了以孔庙为中心、碑林和府县三学三面环绕的建筑格局(以下孔庙与府学或孔庙与府县三学均简称庙学).笔者结合碑刻资料、地方史志及学者成果,以时代为序,对西安孔庙建筑群所包括的西安庙学、碑林建筑格局的形成与变迁进行梳理,并试以图示方法进行位置复原,使其更清晰明了,以期对相关研究者有所助益.
其他文献
价值作为文物的本质属性,已被广泛认可.但是对于文物的价值评估往往局限于人类整体的视野,忽视了不同群体和个体需要的差异性.然而文物的价值是根植于它所生长的文化中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相对性的内涵.因此,本文根据与文物所代表的文化关系的紧密程度,将人类这个整体概念分解,从而关注各个群体、个体的价值利益,建构基于群体分类的价值层次体系,以便为保护策略提供更加明晰的思路.
长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一方面由于其规模的无比庞大,本体与环境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监测工作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已经开展的长城监测工作也存在与保护管理衔接不畅、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认为,长城及线性文化遗产监测工作应当本着因地制宜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原则开展工作,做到监测与保护管理相结合,现代监测技术与传统监测手段相结合,制度上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数据采集和经费支持等进行规范,
千手观音造像保护修复工程是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在各界文物保护能工巧匠参与下,对文物保护的各个层面进行广泛探索、具有开放性的当代文物保护工程的典型案例.现代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应如何进行,这是在千手观音造像保护修复工程中不断思考的问题.现代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与传统艺术品修缮在理念和方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在实践中,两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文物古迹保护备受国家与社会关注的当下,如何认识现代文物古迹保护
意大利文物保护的传统和法律是基于科学历史知识、文物保护、增值和取得成果的文化链,从而以更协调均衡的方式实现文物保护.然而,近10年来,日趋深入的学术专业化、日益迫切的旅游市场需求和碎片化的行政管理责任导致了单边项目和部分干预.如今,整合文物保护和增值流程,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加强两者间的对话被视作考古和城市历史遗址的最佳干预手段,力求取得更可持续的成果.在这一背景下,2010~2012年期间,意大利国
石窟壁画在揭取后进行的抢救性保护修复,会受后期保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面临再次保护修复,而非平面形揭取壁画的再次保护修复更是难上加难.本文通过库木吐喇石窟非平面形揭取壁画的再次保护修复,研究了旧有支撑体去除、旧有地仗与新过渡层结合、过渡层与支撑体结合等问题,探讨了相应的保护修复技术、使用材料、工艺流程等,为同类壁画的再次保护修复提供了借鉴.
本论文针对山东定陶王墓地(王陵)M2汉墓土遗址风化剥落与酥碱掏蚀病害开展加固材料筛选实验.利用渗透速度、收缩膨胀性、色差值、接触角、透气性、力学强度与耐环境性等指标,比较了高模数硅酸钾(PS)、正硅酸乙酯(TEOS)与丙烯酸树脂B-72溶液渗透加固效果,以及糯米浆石灰类材料砌补加固效果.结果表明,经以上材料加固后试样的强度与耐环境性均增大,其中糯米浆石灰类材料加固试样耐环境性提高很大.采用渗透方式
山东菏泽定陶县于2010年发掘出土了西汉王陵,该墓葬目前是已经发现的"黄肠题凑"形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由于历经2000余年的地下埋藏,黄肠题凑出土后受到环境变化的波动和人为影响,在原有糟朽基础上,不断出现木材开裂、盐析、微生物反复滋生等病害.本文介绍了汉墓保存现状,包括结构和材质,并利用木材针测仪、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手段,分析了题凑墙体木材样品的物理性能、化学成分、腐蚀特点,初步剖析木材
苏州文庙府学为北宋名臣范仲淹创办,苏州文庙府学廉政文化资源丰富,苏州府学是培养科举人才的中国古代官办重要教育机构.它不仅是状元、进士的摇篮,也是培养古代官员的摇篮.苏州文庙府学不仅有全国著名的"廉石"为主题的廉政文化教育资源,还遗存有众多与廉政文化相关的教育资源,如:清代《石经》、文庙乡贤名宦祠、府学廉政碑刻、府学清官等.本文从"文庙廉政文化"、"府学廉政文化"、"碑刻廉政文化"等三大方面就文庙府
文庙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候都显得暗淡无光,它只等同于一件文物.尽管穿上了国家或省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外衣,昔日儒家文化的标志建筑如今只是一个符号,祭祀孔子以及"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各种礼仪全都退到了历史的大幕之后.尽管如此,文庙对一个地方文化教育的影响力总能穿透厚重的方志,闪烁出绚烂之光.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庙的功能已不仅仅体现在纪念或祭祀上,而体现更多的则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让更多孩子走进文庙,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对他们的未来将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