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氮气吞吐采油机理研究及现场实践

来源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专业委员会2016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au_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以构造变形和垮塌产生的裂缝与岩溶作用形成的孔、洞为主,大型岩溶洞穴是最重要的储集空间,裂缝是主要的连通通道,前期通过实施单井及单元注水,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增油效果,随着注水量增加,开发效果逐渐变差,大量剩余油富集在缝洞单元高部位,注水无法波及.针对此类剩余油模式,开展了注氮气吞吐驱油实验研究,结合数值模拟技术,明确了注氮气动用剩余油机理.在塔河奥陶系缝洞型油藏开展单井注气吞吐现场试验,增油效果显著,证明了缝洞型油藏注气吞吐置换顶部剩余油是一项可行的提高采收率技术.
其他文献
根据火烧油层状态对地下燃烧情况进行控制和调整尤为重要,但需要根据火烧特点借助油藏监测手段获取地下信息.在辽河油田杜66块火烧油层的先导试验中,研发了火烧油层油藏监测多项新技术,其中包括利用震源机制微地震监测火烧前缘分布技术、利用温感示踪剂监测燃烧区域温度范围技术、采油井产液剖面环空测试技术等,并得到了实际应用,为火烧油层调控提供技术支持.
欢北杜家台油藏含油面积37.2km2,石油地质储量2409×104t.油层平均孔隙度12.2%,空气渗透率62.1×10-3μm2,为受古地形控制、充填沉积,内部被40条断层切割成30个断块的岩性构造油藏;储层物性差,平面和纵向非均质性严重.2008年以来通过精细水质处理、优化设计注采井网及注采参数、完善配套工艺,实现了区块全面注水开发.区块注水见到了较好的效果,区块产量稳中有升.随着注水时间的延
沈阳油田潜山油藏地质储量约1.426×108t,多为裂缝性油藏,采取注水开发方式,存在动用程度低,注水开发难以实现有效动用等问题.针对开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通过对国内外非烃类气驱的研究,优选了沈625、静北潜山油藏,开展了空气驱采油的室内实验,分析潜山油藏空气驱采油机理,效果预测,并进行了现场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进而逐渐将试验区扩大到沈257潜山和东胜堡等潜山.根据油藏特点,分别进行了氮气
传统的固、液介质高温调剖技术虽在超稠油生产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在解决地层压力低,油藏动用剖面调整等方面仍有较大局限性,而采用二氧化碳作为气相调剖介质,相比于传统调剖技术,具有增大蒸汽波及体积、降低原油黏度、提高洗油效率、抑制汽窜条带等综合性优势,本次研究将二氧化碳调剖技术与油层厚度、地层压力等多项开发地质条件相结合,从增产机理分析入手进行研究,并确定现场实施界限,从而更好地应用于超稠油开发.
曙一区杜84块兴Ⅰ组厚层块状油藏采用双水平井SAGD进行开发,在SAGD开发过程中存在蒸汽外溢、水平段动用不均及注采连通差等问题,开发效果未达到设计指标.研究认为,SAGP是由SAGD演变而来的一种技术,应用注N2技术可有效解决水平段动用不均及注采连通差问题,提高油汽比,改善开发效果.实施后,4个双水平井SAGD井组日产油由60t提高到95t,油汽比提高0.01,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该技术的应用
氮气驱油技术是国内外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长庆油田西峰董志区在长期的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注水压力高、水驱驱替系统难以建立;侧向井能量保持水平低,产量递减幅度大;主向井存在裂缝水淹特征,侧向井存在孔隙性见水特征等开发矛盾,造成采油速度较慢,采收率较低.前期通过开展注采调整、堵水调剖等常规措施,效果不明显.为了探索氮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在低渗透油田的适应性,尝试补充地层能量的新方式,在西峰
塔里木碎屑岩油藏进入"双高一低"开发中后期阶段,受超深、高温、高盐条件影响,国内成熟应用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难以适应.本文从地质特征、开发特征、开发矛盾、潜力评价出发,开展了提高采收率室内实验,认为注气不受高温高盐条件限制,超深油藏注气容易实现混相驱,结合天然气气源充足条件,明确注天然气驱是塔里木超深高温高盐油藏最现实的三次采油技术方向,编制完成东河塘油田注天然气辅助重力驱试验方案,现场实施见到明显效
本文针对吉林油田CO2驱油矿场所应用的几项诸如井流物监测、地层油高压物性测试、地化环境监测等监测技术,对其原理、特点和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地层压力测试、地层油高压物性测试、井流物监测等技术是监测储层内流体运移及地下原油混相状况的有效手段;土壤气体分析和大气监测等能够有效的监测CO2泄漏.根据矿场实际合理筛选监测技术,才能更经济有效安全地对注入CO2进行运移和埋存监测.
枣35玄武岩油藏生产层位为沙三段,孔隙、裂缝发育,地层原油黏度为1157mPa·s.该油藏从1996年1月投产弹性开采,平均单井日产油70t,从1997年产油出现大幅度递减,注水开发后注入水快速锥进.为此,进行油藏地质特点与流体特征、开发历程及特点、国内外实例调研、物理模拟研究、先导试验油藏工程方案研究、注采工程要求、蒸汽吞吐技术及经济可行性评价等综合分析,对军19-23等4口井开展蒸汽吞吐现场实
基于柳北CO2非混相驱先导试验区动静态资料的分析,研究了CO2非混相驱油井生产特征及气窜规律.CO2对原油具有萃取、降黏、膨胀原油体积等作用,增油效果明显.非均质油藏水驱和气驱过程存在单层突进、平面舌进现象,应用水气交替注入可有效提高波及体积,有助于缓解气窜.根据油井与对应注气井的相对高低位置,提出了高部位、等高部位和低部位3种见气模式,并建立了油井气窜标准,根据气窜标准划分判断油井所处于CO2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