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环胶州湾生态湿地对局地气候环境影响的数值试验

来源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ji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在青岛市规划局2008年发布的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的基础上,利用城市尺度边界层大气数值模式模拟分析在不同生态湿地面积,不同湿地类型条件下,青岛环胶州湾地区大气温度、风速的变化及其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数值分析表明,城市水体湿地的设置有利于城市气温的减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地面风速,增强区域的大气扩散能力,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呈现减小的态势。生态湿地面积减小,会造成局部地区气温升高,风速下降,污染物浓度加大。影响气温、风速变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增加和减少湿地区域附近。相较于水体湿地,沼泽湿地对城市气候环境的调节作用较弱。
其他文献
通过对多普勒雷达二级产品数据资料解读,可得到台站预警责任区的雷达产品相关信息;对雷达产品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后,确定责任区内是否有突发天气出现,并形成突发天气预警提醒指令;突发天气预警提醒指令通过短信服务网关实现预警的发布。本项目研究内容特别适合于非多普勒雷达主站用于自动发布预警提醒信息,提醒相关专业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是对多普勒天气雷达联防机制的一种重要补充方式。
为快速判断与隔离硬件信号处理器(简称HSP)故障,本文主要介绍了HSP提供给发射机、接收机各种时序信号的测试方法,给出各种时序信号测试波形。结合HSP工作原理、HSP信号与对应I/O接口FROM/TO的信号流程以及各种时序信号的测试波形,给出HSP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
随着微电子技术在气象探测系统和设备中广泛应用,设备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关系到气象探测系统可靠运行及数据采集精确度。目前使用的气象探测设备如地面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系统等,其特点是传感器为分散安装,通过电缆将传感器(传感单元)和采集器(中心处理平台)联接起来,一般而言,传感器和电缆均暴露在开放空间的恶劣电磁环境中。要提高系统可靠性,一方面要求生产厂家提高设备的抗电磁干扰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应用部门在工程设
利用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的探测数据,对九华山2007年~2008年7次暴雨中山区下垫面对降水的地理分布及强度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下垫面物理过程在暴雨天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山区的湿热条件及不稳定能量均强于周边地区,非均匀下垫面的热力作用和山区地形作用形成地面中尺度风场辐合及其所造成的上升运动对低空急流起加强作用,并且影响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使山区暴雨量及强度增大。在地形影响暴雨天气的诸多物理过程中
通过环流形势、地面形势、物理量场诊断分析及前期温度等对比分析了2008年冬季3次寒潮活动的异同,发现2008年冬季3次寒潮500hPa环流形势及地面冷高压路径各不相同,08年12月5日寒潮为一槽一脊型,强冷空气活动为西北路径,24h最大变压明显小于后两次。08年12月21日和09年1月22~23日寒潮都属于横槽型,横槽位置及影响路径基本一致,只是后者高压脊东北-西南向更明显一些,促使极地冷空气沿脊
综合利用卫星监测及云参数反演产品、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GFS模式产品,对2009年6月3日华北南部及黄淮地区出现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云带的宏微观特征及发展演变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冷涡后部冷空气在扩散南下的过程中激发中纬度地区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对流云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强对流云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细胞状对流云团为主的对流云带初生阶段、带状对流云带发展阶段、MβCC发
利用青岛的多普勒雷达数据、地面自动站、垂直风廓线等多种探测资料和NCEP的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8月17日和30日青岛奥帆赛期间两次江淮气旋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⑴江淮气旋不同位置的影响造成降水量的变化十分明显,江淮气旋的降雨中心有两个,主降雨中心在气旋中心附近,次降雨中心在垂直于气旋移动路径的左侧,江淮气旋的次降雨中心的形成是由于冷平流渗入气旋一侧造成的,较强的冷平流有利于气旋的发展加强
应用2003-2006年T213数值产品,通过动力统计释用(MOS),分季建立了山西省109县日极端气温预报模型;采用M-γ尺度气候模式,通过分季节、分天空状况模拟和检验,得到不同背景下乡镇与县站气温差额分布,依此,在较高质量的分县预报基础上,经过订正得到乡镇日极端气温的预报产品,取得较好的效果,弥补了目前乡镇自动站基础资料的不足,为乡镇精细化气温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巧。
利用赣州市17个气象站1959~2007年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回归、降水量累积距平、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赣州市近48a来降水量的主要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8a赣州年降水量随时间没有明显的趋势变化,但不同时段仍存在阶段性的趋势变化;春季、夏季、冬季和伏秋旱期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秋季和汛期降水量则呈减少趋势。通过小波分析发现,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和伏秋旱期降水量的第一、二主周期基本一致,都是15
本文选用东北地区19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6年冬季(12-2月)逐日降雪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小波分析、突变分析、t-检验、EOF(经验正交函数)、REOF(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方法、CAST(聚类统计检验)方法等气候统计方法,对东北地区近45a冬季降雪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东北降雪进行了客观区划。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近45a冬季降雪呈下降趋势,每10a下降0.2mm。降雪具有明显的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