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犯陈述的证据性质及证明力规则

来源 :中国法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zhang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共犯陈述为例,探讨了证据的性质界定,共犯陈述与刑事诉讼法第46条的使用性及共犯陈述的证明力强弱。
其他文献
在我国现行侦讯制度中,犯罪嫌疑人基本权利的缺失和弱化是我国侦讯制度的主要缺陷,然而犯罪嫌疑人权利的改善又是对上述刑事侦讯制度构建需关注的两个要素冲突最集中的反映,对于犯罪嫌疑人权利的改善可能需要运用更多的策略和技巧,在关照程序正当性的同时,正视并尊重侦讯上述基本的现实因素,尽量减少和避免对侦讯目标的实现造成实质的损害或阻碍。
在我国轻微刑事案件中,当事人仅在自诉案件中享有自主决定权,已远远不能满足因被害人主体地位日益提高而带来的自主诉求,重新审视我国二元制起诉模式构造,在轻微刑事案件诉讼机制中弘扬当事人自治的精神,符合司法的民主化走向规律。笔者认为,修正完善轻微刑事案件二元制起诉程序,构建刑事案件诉前合意机制,扩大当事人对刑事诉讼程序的参与,对于实现司法制度的公正、高效、权威,优化检察权配置、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具有积极意
本文介绍了国外关于刑事证明标准的两种理论,并对我国“客观真实说”刑事证明标准提出了质疑,要求重新确立我国的刑事证明标准。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加快建设法治国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新时期,以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为契机,针对取保候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制度上和操作方式上的改革,有利于解决目前取保候审适用中的困境,最终将推动整个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体系的完善。
诉讼中的证据问题一直是从事三大诉讼法教学、研究的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十年来,学界对证据问题探讨的热情一直持续不退,形成了许多科研成果,涉及证据的各个方面,这对我国现行证据实践及今后证据立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审视学界对证据的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证据法学研究范围较窄、研究视角偏差、研究方法单一等,这些问题已使证据法学研究处于徘徊状态。以证明为中心研究证据,可以克服目前的弊端,进而
本文详细探讨了当前刑事拘留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认为应正确认识刑事拘留等强制措施的功能及其与国情的关系,提出了完善拘留措施的建议。
本文针对公安机关对保外就医执行制度的意见,罪犯骗取保外就医以及保外就医期间未经批准擅自外出期间刑期的审批决定程序等问题阐述了作者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介绍了刑事普通救济程序的功能分类,各国刑事普通救济程序目标功能的实现和负功能的弱化,并针对我国的刑事普通救济程序在目标定位、目标功能的实现途径和负功能的弱化途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完善策略。
本文拟对刑事司法鉴定认证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探讨司法鉴定认证制度改革与完善的措施。
本文介绍了程序回逆概念的界定,分析了我国立法及司法实践存在的程序回逆情形,并针对我国所存在的程序回逆的利弊,阐述了完善程序回逆的建议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