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西方传教士对儒学的认识

来源 :“西学与清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o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教,减少传教中的文化障碍,采取了“孔子加耶稣”的传教手段。为此,不得不对儒家经典、儒学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解与研究。出现了《自西徂东》、《孔子基督为友论》等著作。他们从维护上帝是唯一真神的信仰出发,论证了儒学的非宗教性质,并给予孔子非偶像的无神论者、伟人、先知等世俗性的定位。他们深知儒学在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民众心理尤其是士大夫中的地位与意义,懂得必须理解、借助儒学的某些思想与礼仪来转播基督教福音,因而作了一些会通儒学与儒学、会通中西文化的工作。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非儒家文化圈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西方传教士的儒学观,对我们认知儒学与传统文化的价值有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本文依据新近整理出版的《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华活动档案史料》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试图对雍正、乾隆年间福建地区的传教与禁教活动作简要的疏理,以藉一斑而窥全豹,了解清中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与中国学者蔡尔康共同译出的英国历史学者罗伯特。麦肯齐著《泰西新史揽要》,是一部在晚清学界广泛流传的史书。本文通过对该书版本的梳理,分析了该书被
在高中生命科学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层理解,为记忆减负,更利于在新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提出了“概念图”的三种学习策略.其中,“概念图翻译”可提高学生的认知参与度;“生
  多明我会士利胜是清初华南地方的一位传奇人物。从1655年至1666年,他在闽南地区从事传教活动,不仅见证了郑氏政权与清人在华南地方你争我夺的各种重大场面,而且本人也被卷入
郝美韵,满族,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一个有浓厚艺术氛围的教育世家,目前就读于中国音乐学院钢琴表演专业。多才多艺,有颇高的艺术天份,从小系统接受声乐、钢琴及舞蹈的专业训练,
  关于基督教在19世纪后半叶与中国社会的冲突的论著,可以归结为两种叙述模式:一种是近代化的叙述模式,另一种是“中国中心观”的叙述模式。对于上述第一种模式的研究,笔者在关
会议
  鸦片战争后第四年,英国共济会已传入香港,后传入广州、厦门、汕头和福州。1849年英国共济会批准在沪成立分支,后十分繁盛。到清朝灭亡时,美国、德国和荷兰系统的共济会已传入
会议
  中西文化交流史在晚清开始为学人所重视,清代经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亦由此浮出水面。乾嘉汉学作为清代学术最为集中和重要的体现,在学术形态上具有极为鲜明的个性,学术群体之
会议
  目前,学者们普遍认同西学在清代文化发展变化中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自西学来到中国后就开始与本土文化的交锋、融合,显然的事实是,西学在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