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TZP陶瓷干摩擦表面温度研究

来源 :第12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b632552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制的销/盘式干摩擦磨损试验机上,采用热电偶测量了不同工况条件下在干摩擦下Y-TZP陶瓷表面温度.结果表明,摩擦表面温度的大小取决于法向载荷、滑行速度-摩擦时间等,并对造成测温误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采用Ca(OH)-CaCO-HPO-HO体系,按所拟定的新工艺制得了含碳酸根的羟基磷灰石,经XRD和IR分析证实该磷灰石是无杂相可能有B位置换的含碳酸根羟基磷灰石,其Ca/P>1.67,溶解性能是纯羟基磷灰石的7倍左右.
以Ti,Al,TiC粉末为原料,通过热压烧结得到了Ti-Al/TiC复合材料,利用SEM,EDS,XRD研究了Ti-Al/TiC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和微观结构.观察发现在生成TiAl的同时,出现了个别晶粒的异常长大,不利于性能的进一步提高.为此,利用DTA初步探讨了导致晶粒长大的可能原因,并给出了防止晶粒异常长大的方法.分析认为:晶粒尺寸分布不均和系统本身的化学反应是晶粒异常长大的主要原因.
研究了加入CePO对Ce-ZrO陶瓷性能与结构的影响,并进行了材料弯曲断口及磨削、切削加工损伤分析.结果表明,少量添加CePO,材料力学性能下降幅度较缓,添加量大于25﹪(质量分数)时,下降幅度迅速增大.适当调整CePO添加量,可使材料断裂时裂纹扩展路径更加曲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加入CePO后引起晶界强度的降低.同时裂纹沿晶扩展相对穿晶扩展比例增大,这也引起了材料去除方式的变化.在提高材料加工性同
热障涂层;有限元法;应力分布;失效机理;ZrO陶瓷层;热应力
将固体废渣煤矸石添加石墨,利用碳热还原氮化法在1 500℃直接制备了β-Sialon结合SiC复相陶瓷粉体,并研究了石墨添加量对与产物的影响.利用XRD进行了物相分析,用SEM观察了粉体形貌,发现未研细的粉料表面有晶须,并利用VLS机理对晶须生成机理进行了研究.
基于自行研制的毫米波材料处理系统,对AlO,ZnO,NdTiO,LiMnO尖晶石等材料进行了烧结和固相化学合成的实验研究.对毫米波烧结AlO,ZnO,NdTiO陶瓷和合成LiMnO尖晶石进行了相对密度测量以及XRD和SEM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毫米波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对提高升温速率、降低处理温度以及改善材料性能等方面作用明显.
通过不同烧结温度下Y掺杂钛酸钡陶瓷的XRD分析,结合SEM微观结构观察,论述了稀土Y在钛酸钡中的掺杂机制和半导化进程.结果表明;在较低的温度下烧成时,稀土Y优先占据Ti位;页较高的温度烧结时,主要占据Ba位.Y掺杂的钛酸钡,在1 220℃左右开始半导化,在1 250℃左右烧结,可以获得最大的晶格常数.此时陶瓷体晶粒内部缺位浓度最低.
研究了Ar离子束刻蚀方式、离子束能量、刻蚀时间对抛光金刚石薄膜的影响.采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抛光前后金刚石薄膜表面形貌、测试表面粒糙度并用XPS分析成分.结果表明:点刻蚀的离子抛光方法比较有效且抛光均匀,表面粒糙度可降为10nm左右,但在大面积、膜成分改变的分析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工作.
钛酸钡粉体的粒充对电容器陶瓷材料的介电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原始晶粒为100nm的钛酸钡粉体进行热处理,即分别在800℃,900℃,1 000℃温度下进行预烧,获得不同粒度大小(分别为130nm,190nm,300nm)的钛酸钡.将这些粉体进行掺杂,在1 300℃,还原气氛下进行烧结成瓷.用HP4192A测试了陶瓷材料的介温性能.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温度处理后钛酸钡粉体的烧结后陶瓷表面的形貌
以Herschel-Bulkley(H-B)方程为基础,通过毛细管流变仪描述了塑性物料在圆截面管内的流变状况.建立了本构方程τ=τ+Kγ中相关参数的确定方法,分析讨论了流变参数对挤压性能的影响.为挤压物料的配方和挤压参量的确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