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鸡场鸡白痢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来源 :第五届全国禽病分子生物技术青年工作者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qhexxjl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白痢沙门氏菌是一种急性、系统性禽类疾病,主要危害1-3周龄以内雏鸡,造成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成年鸡多为慢性或隐性感染,无明显病变,但可长期带菌.2016年12月在云南某蛋鸡育雏场内出现大量沙门氏感染典型症状雏鸡,发病率超过20%,发病鸡只死亡率约6%.从三次送样共计105份病料样品中,共分离得到37株沙门氏菌.16sRNA测序结果确定所分离菌株均来源于同一克隆,且经血清学鉴定为鸡白痢沙门氏菌,MLST分型结果为ST92型.K-B纸片法检测显示该菌株对所测的16种抗生素均敏感,包括:头孢他啶、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替加环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头孢吡肟、多粘菌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氟苯尼考、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多西环素、磷霉素、环丙沙星.为确认分离菌株为本次发病病原并评价其致病性特征,1日龄雏鸡的口服和注射攻毒实验结果显示攻毒组最快于24小时内开始出现鸡白痢临床症状,且最终全部发病死亡.注射攻毒组雏鸡表现出比口服攻毒组更快的发病和死亡速率.对攻毒后发病死亡雏鸡的剖检显示出现鸡白痢沙门感染的典型肝、胆肿大,变色等症状,与送检病样的组织病变特征一致.同时,从以上病变组织中再次分离得到沙门氏菌株并经鉴定确认与攻毒菌株为同一克隆.研究表明引起该次鸡场大规模发病的病原为所分离的鸡白痢沙门氏菌株,且该菌株具有毒性强、耐药性低等特征.有必要继续对该菌株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其他文献
参考GenBank中鸭源鸡杆菌(Gallibacteriumanatis,G.anatis)UMN179的外膜蛋白W(Outer membrane protein W,OmpW)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对鸭源鸡杆菌PDS-RZ-1-SLG株的OmpW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蛋白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及预测.结果显示,OmpW基因大小为705bp,编码234个氨基酸;与鸭源鸡杆菌UMN
鼠伤寒沙门菌可引起人类、禽类等多种动物的食物源性人畜共患病,呈多种血清型流行态势.疫苗是控制疾病的有效手段,然而现有沙门菌疫苗针对异源沙门菌的保护力有限,因而开发能够预防多种血清型的新型疫苗是迫切需求.O-抗原是沙门菌的保护性抗原,其特异性抗体能够有效地清除沙门菌的感染.本研究构建三株表达纽坡特沙门菌O-抗原的减毒鼠伤寒沙门菌二价疫苗株,并在小鼠模型上检测其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应.
禽霍乱是由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或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早在18世纪后半叶,禽霍乱即在欧洲发生数次大的流行,现在该病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分布.在我国,该病是鸡、鸭、鹅、鹌鹑、火鸡等禽类的常见病之一,呈散发性流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在我国南方各省常年流行.本研究根据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A)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
根据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保守序列vp3基因,设计引物用于建立RT-LAMP检测方法.本文通过对Bastaine,dNTP,模板RNA,引物,MgSO4及反应温度等条件进行优化,实现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在60℃1h15min;80℃10min下目标核酸区段大量扩增,成功建立针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检测方法.并对所建立的RT-LAMP检测方法进行灵敏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表
本研究旨在用原核表达系统对DAstV-1的衣壳蛋白进行截短表达,并制备高效价的特异性抗血清.用RT-PCR的方法扩增DAstV-1衣壳蛋白的N端(His-E1D)、中间部分(His-E2)和C端(His-E3)基因,分别构建原核重组质粒pET28a-E1D,pET28a-E2和pET28a-E3.将其转入Tran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成功获得重组蛋白
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是危害我国养鸭业的新发传染病病原,研发TMUV疫苗对于TMUV感染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评估TMUV PS株第180代细胞适应株(PS180)的免疫原性.免疫攻毒试验结果显示,在雏鸭1日龄时,经腿肌注射途径接种PS180株(105PFU/只),7d后接种强毒株Y株,未见雏鸭发病和死亡,而非免疫对照组在攻毒后死亡40%.结果表明,PS180株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已经在16个国家和地区引起超过800人的感染病例,死亡率达53%.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跨种间传播和重组,并导致动物发病或死亡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其中H5N1 AIV的非结构蛋白NS1是影响病毒毒力的重要决定因子之一.本研究团队前期临床分离的两株猪源H5N1亚型AIV具有高度同源的遗传背景,但对SPF鸡的致病表型却完全不同,前期研究结果表明,NS1效应区的5个氨基酸自然
会议
H7N9 A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是对公共卫生安全危害严重的新发人兽共患病病原.2013年中国首次报道人和禽感染H7N9亚型IAV,此后该病在不同地区时有发生.自2016年冬季开始,我国H7N9呈现病例增多、散发程度高等特点.仅2017年3月,我国卫计委官方通报96例人感染H7N9 IAV,其中47人死亡,死亡率超过48%.IAV可通过其病毒蛋白抑制干扰素(IFN
会议
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主要感染禽类造成呼吸道、消化道的损伤.针对不同细胞NDV可能利用不同感染策略,已知NDV不但可以通过自身的囊膜与细胞质膜融合进入宿主细胞外,还可以直接利用细胞的内吞作用来感染宿主,比如通过小窝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COS-7细胞.本研究选择鸡胚成纤维细胞系(DF1)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药物抑制以及siRNA干扰网格蛋白表达发现NDV
由于减毒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力,这种通过异源传代致弱的减毒疫苗株被广泛的应用到人类和动物的疾病预防控制中。然而野毒株和传代致弱的病毒株在诱导免疫应答的差异并不完全清楚。我们通过比较5株鸡胚致弱毒株和68株野毒株我们发现,鸭甲型肝炎病毒鸡胚致弱毒株其密码子的偏嗜性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是鸭甲型肝炎病毒在鸡胚中长期传代与鸡胚细胞中的翻译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进一步通过比较强毒株(H株)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