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的“道”到中医的“治未病”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全国中医治未病学术会议暨治未病分会成立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子的"道",对哲学、医学等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指导中医"治未病".老子的道是物质的,是感触不到的运动着的微小物质,又被称为"无",无所化生的可感触到的微小物质,被称为为"有",无和有相辅相成,无生有,有演化天地万物,故道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道也是有规律地运动的,它是无运动的规律,其运动规律可从有和万物的运动规律推测出来,无、有和万物运动的共同规律是具有阴阳的属性,但只有道才能代表物质运动的普遍性,道来源于有和万物的规律,又指导探索有和万物的运动.它无疑可以指导中医治未病,应学习道,掌握"治未病"的根本方法,运用道,调节人体内外阴阳平衡,研究道,揭示"治未病"的本质.
其他文献
睡眠亚健康、睡眠障碍在我国发病率日益增高,患者人数巨大,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睡眠医学在我国发展也相对缓慢.中医在睡眠亚健康、睡眠障碍的诊疗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利于治未病中心发展中医睡眠医学有助于提高人们健康是水平和促进中医发展.
中医学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丰富的中国古代哲学思维.而"和"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医学理论的精髓,它包涵在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思想、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之中.因此中医学的本质是"和"医学,其中"和"的思维不仅体现于中医治疗环节,还体现于预防保健环节中,在中医"治未病"理论中发挥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笔者通过文献整理,将孙思邈"治未病"思想归纳为1."治未病"重在养性;2."治未病"在饮食方面为少食多餐不过饱,饮食须心平气和,食后摩腹百步走,夜食损寿;3."治未病"在睡眠方面,为床铺的安置,睡眠的环境,睡眠的习惯;4."治未病"在运动方面,为炼气发声运动,头面部运动;5."治未病"在沐浴方面,为沐浴不宜过勤,沐浴后的温度,沐浴与饥饿的关系.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对疾
本文阐述了藏医学中"三因学"的基本理论及它在藏医学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体现了对于藏医治未病的重要作用,并根据"三因学"分为七大不同体质,从七大体质入手更好更全面的实施藏医治未病的预防、保健工作.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亚健康状态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亚健康状态从本质上来讲属于中医未病学研究的范畴,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亚健康的研究与干预具有指导作用.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从理论到实践沉潜养生领域几十载年,提倡中和的养生理念,对中医治未病思想有着独到的见解.本文通过探究孙教授养生理念与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干预的指导作用,以期更深刻领悟孙光荣教授养生思想的精髓.
学习《素问》,对其阴阳学说有进一步体会,认为它是永恒的真理.阴阳是事物构成和运动的总纲阳.阴阳是一对特殊的矛盾,它的征兆是热、是动.阴阳二气是人体的基本构成和活动元素,阳气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阳气是生命产生和活动的最原本动力,是调节机体内外平衡的最重要因素,是抵御和祛除病邪的最有力武器,维护阳气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这就构成了《素问》的重阳思想.对中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治未病"及养生保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涉及到未病先防以防患未然,顺应自然故从之则治,饮食有节资生化之源,起居有常以不妄作劳,调畅情志以形神共养,对中医治未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叶天士首次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观点,对后世温病的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该理论在方剂配伍中的价值,即祛邪不伤正,不攻伐无过;治病须防病,防患于未然.
中医"治未病"思想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等方面.脾胃在"治未病"中有重要地位,在临床防治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胃炎、脂肪肝、等脾胃病时,注重贯彻"治未病"思想,提高临床疗效.
体质三级预防体系明确指出调体防病的重要性.人体在未病之时,能够根据体质状态,调整气血阴阳的偏颇,从而降低相关疾病发生的风险,实现养生保健的目的.同样,在疾病后期,适时进行体质调理,有助于促进机体恢复、防治疾病复发,也是"治未病"理念的一种体现.笔者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体质养生的意义.一、促进健康观念的转变;二、顺应个体化医学的发展趋势;三、推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