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王浆改善睡眠的动物药效试验

来源 :第四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xiao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不同浓度的王浆饲喂小鼠,进行改善小鼠睡眠的药效试验.小鼠睡眠质量的判断指标主要有戊巴比妥钠睡眠潜伏期时间、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和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入睡率.试验结果说明,戊巴比妥钠剂量为2 g/60kg、3 g/60kg、4 g/60kg时对改善睡眠质量有一定的作用:即当蜂王浆浓度分别为0.208 g/mL、0.313 g/mL、0.417 g/mL时改善睡眠的效果较好,当蜂王浆的剂量超过0.417 g/mL时其改善睡眠的效果反而下降.
其他文献
利用RT-PCR技术扩增1型鸭肝炎病毒(DHV-1)E53株VP1基因序列,将其连入pET-30a载体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0a-VP1,并转化至宿主菌Rosetta(DE53)plysS中,经IPTG诱导后,SDS-PAGE分析表明VP1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western blot表明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将表达产物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DHV
抗菌肽是动物及人类自身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抗生素相比具有作用速度快、无残留、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是抗生素的理想替代品。随着对其研究深入,人们对抗菌肽的分布、结构和作用有了很大认识,并根据需要进行了分类。本文主要介绍抗菌肽的理化性质、结构特点及其作用机理,为今后的研究和学习提供借鉴。
为研究犬肿瘤的发病特征和组织学特征,我们对临床疑似肿瘤病例进行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从171例样本中诊断肿瘤137例,其中良性肿瘤78例,恶性肿瘤59例。皮肤肿瘤88例,是最常见的肿瘤发生部位,其次是消化系统和和泌尿生殖系统。同时我们评价了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相结合是犬肿瘤诊断的必要程序。
利用组织化学法和图像分析法研究庆大霉素和不同剂量的“乳猪壮”在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病时对仔猪小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的数量变化.试验选用60头刚出生的0日龄的杜×大×长三元杂交健康仔猪,随机分6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10只(雌雄均有),分别饲喂生理盐水、庆大和4种不同剂量的“乳猪壮”,实验期为7d.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仔猪小肠黏膜的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由十二指肠向空肠、回肠逐渐减少;杯状细胞的数量由
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技术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把重组DNA技术与组织学定位技术结合起来的新技术。本文对从80年代至今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不同技术的原理,在兽医微生物中的应用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新的展望。
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的猪的高度致死性、接触性传染病.为进一步了解CSFV毒株对猪体免疫系统的调节,本研究使用中高致病力CSFV毒株人工感染实验猪后.定期采集猪外周血,提取总RNA运用qRT-PCR技术对免疫相关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在临床症状早期和在临床症状明显
弓形虫是一种专性的细胞内寄生原虫,能够感染多种动物和人。弓形虫病危害严重,猪场暴发弓形虫病时,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达60%以上。目前关于北京地区猪场弓形虫病流行情况的报道并不多见,故本研究在对北京地区猪场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选定血清阳性率最高的房山地区的3个猪场,以磺胺类药物治疗和饲养管理防控相结合的手段进行净化。并通过监测净化效果,不断完善净化措施,最终形成规模化猪场弓形虫病综
文章简要介绍了夏季猪场蚊蝇的危害,指出,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根据蚊蝇的生活史,通过环境控制、生物防治、药物灭杀三者结合的方法,才能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控制和杀灭蚊蝇。
奶牛寄生虫病危害奶牛和人类健康,给奶牛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防治寄生虫病是关系人畜健康和提高奶牛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北京奶牛的寄生虫进行定期检测,找出寄生虫的感染规律,制定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寄生虫病防治技术规程。同时,筛选出2~3种疗效好、安全、长效的寄生虫制剂,应用在生产实际中,从而降低奶牛寄生虫的感染率,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保障奶牛的健康发展。
对中国南方红壤坡地种植矮象草后土壤养分在土壤剖面和坡面上梯度分布的变化进行研究,探讨了种植高产牧草对南方坡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坡地种植矮象草后极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碱解氮、速效磷的含量,对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无规律性影响;矮象草地对土壤养分的增加表现为对上层土壤的影响大于下层土壤,在坡中、下部的增量大于坡上部的增量,这种影响改变了红壤坡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