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主导下的扬州传统园林发展与“活态”保护研究

来源 :2015年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zhu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是与运河共生长、相始终的城市,扬州的城址变迁、城市发展、园林兴衰与运河皆有直接的联系.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一些扬州园林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扬州园林营造技艺也成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以运河文化为主导,从生态廊道的视角,阐述运河文化对扬州传统园林的影响及作用,结合扬州传统园林的"活态"保护与修复实践,提出构建运河生态廊道体系,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审慎推进传统园林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
其他文献
本文在对刘镇华庄园遗址进行详细考察和抄测的基础上,对庄园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其在营造技术和工艺上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1993年我国建筑界以吴良镛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学者,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的主张,人居环境科学研究随即展开.山地人居环境研究是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林州石板岩为例,就其山地民居环境山水格局、富有变化的民居肌理、共生的自然环境对山地村落人居环境体系进行研究.
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乡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与此同时,传统乡村的保护与建设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同乐大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时间、多角度的实地调查记录,发现同乐大村传统民居在更新建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之道,以此反映维西傈僳族地区传统民居的更新轨迹.
荥阳韩凤楼故居是民国时期豫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建筑采用"前厅堂后窑院"的窄院式总体布局,以二层堂楼为核心,系五架梁带前廊硬山建筑.韩凤楼民居整体建筑风格庄重、质朴,真实反映了荥阳地区民国时期城镇民居的形制特征.本文以对韩凤楼故居的文献研究为基础,了解并认识其所蕴涵的价值与文化,进而为研究豫中地区民国时期传统民居提供了完整的案例参考.
传统民居的活化不仅在于对单体建筑的探索,而且是对与其所在聚落的宏观范畴、整体性的研究.而研究的基础是对它们的组成元素有清晰的认识,以此谋求营造一个当地人所认同的、心灵有所归属的家园.
近年来,人们对建筑文化遗产包括城乡民居建筑文化价值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仍需进一步提升对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再认识.这就需要人们正确理解保护原则标准,建立四层级式保护体系,切实做好保护规划立法,正确处理保护与更新开发的关系,弘扬并发展仿古主义、新历史主义、新乡土主义、新民族主义、新地域主义等,使融汇于自然山川环境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新风格的建筑与城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青山绿水间.
衙署类建筑多位于老城区核心地段,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加建改建,在修缮与复原设计中往往面对历史资料不全、片区内各时期建筑庞杂、文物建筑改造严重、修缮中建筑形式及节点复原依据不充分、传统展示设计手段单一,无法真实完整地再现整体空间意象等问题.本文以荥阳县衙复原研究为实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踏勘、调研访谈、多方案比较分析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方法,详细探讨了衙署类建筑保护与展示利用的多种可能性.
本文在对大量传统民居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了规模宏大型、布局奇妙型、构造坚固型、择址灵异型、匠师奇技型等几类有关传统民居传说的类型,辨析了每种类型传说的发生和存在基础,揭示了背后有关民居的营建、居住等方面的文化及意义.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民居传说的传播及其神格的建构.
本文介绍了福建古村落的选址布局及空间布局,一般为山地聚落、山环水依,以祠堂为中心,以宗教建筑为纽带,以街、市为中心,内向封闭的布局,并受风水观念影响;突出了其村落特征及其灵秀山川、人灵地杰、水陆码头、贸易活跃、名人辈出、文化繁荣的景象.
本文尝试以文化的视野,梳理出本土文化影响下的重庆原乡民居类型,探究了移民文化影响下的新式民居类型、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民居类型嬗变、民族文化影响下的民居类型分异,从而揭示出在各种文化影响下重庆传统民居类型的发展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