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與中國佛教對現代科學及基督宗教的回應

来源 :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ongti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二十世纪前半部分时段的佛教学者如何回应由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而这与中国佛教徒对基督宗教的回应又有何关系,尤其是中国佛教徒对自然科学的回应如何塑造他们对基督宗教的回应,对于了解中国佛教与文化全球化来说尤其植得研究。此外,本文更将探讨,他们对西方科学与宗教的回应,与日后中国佛教的全球化又有何关系。
其他文献
文章就藏族古代军事行动的一系列问题,如战前卜问吉凶、祈求护佑,战中借神佛转变人心向背,战终抢掠神器,以及战争中宗教法物器武器化、法术战术化、以神佛名义起誓、教人士充
我国土尔扈特蒙古是跨洲跨国跨地区的民族之一。文章翻阅浩如 烟海的汉、蒙、藏文史料,全面叙述藏传佛教在土尔扈特蒙古的传播以及高僧辈出的历史。
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学者们围绕如何利用佛教资源构建和谐社会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佛教内部的和谐、身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
会议
在康德哲学的研究中,道德神学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这种“薄弱”不在于对它研究得“少”,而在于对它在康德整个哲学论证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对康德哲学的启蒙意义认识得不全面。在我国,许多人欣赏诗人海涅的下述形象说法:康德在第一批判中把上帝赶出了家门,而在第二批判中却又偷偷地把上帝请了回来。
本文首先简介了广西梧州西竺园在民国时期建立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强调了西竺园在文教、慈善,以及积极为抗日战争作出贡献等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人间佛教积极人世的精神。之後,
就佛教信仰而言,其信仰关系最初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作为社会公共精神的一种表达。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间佛教”及其信仰实践方式,需要提升私人化的佛教信仰的公共性
现代人间佛教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大中华地区佛教运动的主流趋势。探讨人间佛教的佛典佛理依据及其与中国佛教传统的关系,是目前佛教学者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旨在
本论文对当代两大议题作出探讨:Samuel Huntington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与及世俗化所衍生的问题。文章首先回顾在Huntington提出文明冲突论後的局势发展与及不同学者的观点,
清末民初,为发展基础教育,政府借移风易俗之名,将庙产征为学校之用所掀起的“庙产兴学运动”,却促使佛教走上革新之途。近几年来台湾的佛教界悄悄吹起了主动协助政府兴办小区
会议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自问世以来,因其所需仪器化程度低、操作简便、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特别适合于对大量样本的筛检工作等优点在兽医临床检验中被广泛地应用。但E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