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现代治疗进展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八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b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溃疡性结肠炎究其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多样性,复发率高,临床治疗难度较大。目前治疗仍以氨基水杨酸制剂及糖皮质激素为重点,随着免疫抑制剂、生物机制等新型治疗方案推出,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开阔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溃疡性结肠炎是是一种发生在结直肠的弥漫性粘膜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为特点的慢性疾病,患者多为青壮年,主要症状为大便带血、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有一定癌变倾向,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难治病之一。周教授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脾胃、大肠,日久病及肝肾,脾虚为发病之本,夹湿、夹热、夹瘀为标。临证宜四诊合参,尤其重视舌诊和脉诊;治疗上根据病情缓急,或以祛邪为先,或以扶正为为主,或攻补兼施,注重保护
会议
慢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疾病,临床上一般而言,泄泻急起者易治,慢性久延者难疗。王邦才教授从反激逆从立法,运用温清并用、补泻兼施、气血同调为主要治法,同时酌情配伍风药治疗该病,临床疗效显著,在此,总结其辨证思路及临证经验,以供临床借鉴和参考。反激逆从法是国医大师裘沛然治疗疑难病八法之一,是针对某些复杂病证,在用一般寒、热、补、泻无效情况下,通过采用相反、相逆药性相配伍,达到相激相成的治疗作用,对某些病证,
会议
田耀洲教授认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与肝脾关系密切,主要为长期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耗血伤津,肠道失润,肝气乘脾,脾运受损,导致肠道传导无力而成便秘。临床主要以"腹痛"和"便秘"为特征,治疗以运脾柔肝为主,临床随证加减,并辅以饮食情志运动疗法,辨证施治。
会议
本文介绍了周正华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周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湿邪壅滞为标,而湿邪壅滞又分为湿热阻滞或寒湿闭遏。肝气郁结为初期病机要素,肾阳虚衰为后期病机要素。临床治法提出祛除湿邪法、健脾益气法、疏肝理气法、温肾固本法、佐以外治法。用药特点:擅用除湿药、妙加风类药、巧加逐瘀药、慎用收涩药。
会议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与肝脾关系密切,主要为长期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耗血伤津,肠道失润,肝气乘脾,脾运受损,导致肠道传导无力而成便秘。临床主要以"腹痛"和"便秘"为特征,治疗以运脾柔肝为主,临床随证加减,并辅以饮食情志运动疗法,辨证施治。
会议
便秘成因复杂,临床多见且顽固,朱莹教授在治疗本病时,运用益气健脾、滋阴增液通便之法,配合生活饮食调理,综合施治,通过调理脾胃、恢复大肠传导功能以达到人体气血阴阳平衡、肠腑通畅.朱师以益气健脾滋阴增液法治疗本病,"补""润""通"三法并用."补"者,补气益血也.予黄芪、白术等补益肺脾之气,合当归补气生血;当归既可补血又兼以润肠."润"者,润燥通便也.予麦门冬、生地黄等滋阴增液润燥,增水行舟.火麻仁等
会议
缺血性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肠道供血不足或回流受阻导致肠壁缺血性损伤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临床上以腹痛、便血、腹泻为三大主征,且多数患者伴见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史。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瘀斑、黏膜下出血,黏膜呈暗红色,血管网消失,可有部分黏膜坏死,继之黏膜脱落、溃疡形成。任顺平教授认为本病以气虚为本,中气亏
会议
慢传输型便秘(STC)是一类以结肠传输减慢为特点的顽固性便秘,约占功能性便秘的45.5%.STC患者常诉排出粪便干燥,无便意感,每周少于3次排便,大部分患者需依赖泻剂进行排便,而泄剂的长期应用不仅会导致药物依赖,且用量越用越大,反而增加便秘的顽固性,并可引起诸如电解质紊乱、腹痛及维生素缺乏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因某些化学性泻剂中的蒽醌类物质导致结肠黑变病,而后者可能与结肠癌变有关;甚至有患者由于便秘
会议
目的:总结白光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用药规律。方法:收集由白光教授诊治的IBS-D患者病例,录入性别、年龄、方药等信息,统计用药频次,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分类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常用补虚药和清热药佐以利湿、理气药。药物药性温性药最多,药昧以苦、甘、辛药味药物为主,主归脾经、胃经、肺经、肝经。白术茯苓、白芍甘草、木香黄连是其常用药对。结论:IBS-D肝郁脾虚湿盛的病因病机特点以及肝脾通
会议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腹泻型(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最多见。一些临床研究和系统评价表明,中医药治疗IBS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故本文综述了近几年中医药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