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小体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2017中国生物材料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fairs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趋磁细菌(Magnetotactic bacterium)是一类在外磁场的作用下能作定向运动并在体内形成纳米磁性颗粒-磁小体(Magnetosome)的细菌,其主要分布于土壤、湖泊和海洋中。磁小体为表面由脂质双分子层包裹,对磁场具有敏感性的纳米级单磁畴晶体。凭借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表面可修饰等显著优势,可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磁性纳米载体应用于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固定负载,在靶向治疗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介绍了课题组在将磁小体用作药物载体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磁小体在未来作为潜在的载体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荧光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可调的激发发射波长等优点在近些年受到广泛关注[1-3]。然而,目前已有的荧光纳米点存在毒性大(如硒化镉、硫化铅等半导体量子点),量子产率低(如金纳米簇、银纳米簇等贵金属纳米簇),合成复杂且表面不易修饰(如半导体聚合量子点),以及发射峰宽和多色发光(如碳点和石墨烯量子点)等问题。因此,开发性能优异且符合生物医学意义的超亮荧光纳米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溶酶体
癌症由于其早期症状不明显,难以在早期对癌症进行及时的治疗,这是癌症治疗的一大障碍。随着纳米药物的迅速发展,一些纳米材料被应用在“诊疗一体化”的领域,诊疗一体化是指纳米材料同时具有诊断与治疗的功能,使治疗载体能在诊断肿瘤位置的同时,并对其进行治疗[1]。荧光碳点(CDs)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生物相容性、光稳定性和易于修饰的特点[2],具有潜力发展为诊疗一体化的递送载体。
引言:自组装病毒样颗粒(VLP)由天然生物结构组成,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等诸多优良性质,在癌症治疗中作为纳米载体平台具有巨大潜力。
免疫治疗已经成为各种癌症的标准治疗手段[1]。封闭PD-1 与PD-L1的结合提供了一种特异性肿瘤免疫治疗的策略。使用多肽封闭PD-1 与PD-L1 的结合展现出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多肽通过化学合成方法易获得,也容易进一步功能化修饰。然而,多肽的发展因其系统稳定性低、易代谢等问题受到极大限制。因此,迫切需要延长循环时间、提高稳定性来保证多肽的功能。我们发展了一种新的方法,在纳米颗粒表面使用温敏聚
聚合物载体结构的不同可能会对聚合物药物递送系统的抗癌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制备了基于N-(2-羟丙基)甲基丙烯酰胺(HPMA)和基于寡聚-(乙二醇)丙烯酸甲酯(OEGMA)的两种聚合物药物递送系统。通过RAFT 聚合所得的两种聚合药物载体具有相同的主链和不同的侧链,便于比较不同侧链的聚合物载体对癌症治疗的影响。经过单体比例的调控和反应条件的优化,所得的pHPMA-DOX 聚合物药物偶联
生物启发型高分子发展策略是现实其高级功能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们聚焦于设计与构筑树状大分子的生物启发型特征,以高精准仿造天然化合物和系统的策略,发展多功能树状大分子组装体系和开发治疗型树状大分子新药。一方面,为了解决高代数树状大分子毒性大、难合成等问题,我们利用肽类树状大分子及其衍生物类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性,通过多元协同组装、杂化自组装等策略调控低代数树状大分子形成仿病毒组装体,获得了一系列智
多孔钽金属是一种理想的医用金属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极强的耐腐蚀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学和材料科学工作者的关注。国外技术的垄断限制了多孔钽金属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成功制备出多孔钽金属,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并进行临床前期应用。方法 本研究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图1)在平面和多孔碳化硅基体上制备了金属钽涂层。反应原料为化学纯的五氯化钽,以高纯氢气作为还原气体及载气
设计合成新型高效低毒的基因载体是基因治疗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将治疗与诊断相结合则是药物设计的发展方向。本课题组在新型非病毒基因载体的设计开发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研究了基于大环多胺的阳离子脂质体及聚合物基因载体[1],并开发了环氧化物开环聚合制备兼具高转染效率和生物相容性基因载体的方法[2]。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不同的手段赋予载体材料荧光性质,使之兼具基因/药物递送和胞内示踪性能。我们合成了具
电纺纤维除了常见的光滑均匀丝状,还可通过调控各种电纺过程参数或采用特殊的装置,而对单根纤维的结构进行调控,形成诸如串珠状纤维、竹状纤维、多孔纤维、核壳结构同轴纤维等多种多样的单根纤维结构,增加了纤维结构的复杂性。这也是电纺纤维能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各个领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课题组通过单轴共混电纺、同轴电纺、微流控电纺等方式,将碳纳米管、胶束、BSA 纳米颗粒和聚多巴胺纳米颗粒等纳米载体载入一维的电
目前,持续的药物释放以及对肿瘤细胞的高渗透治疗,是提高抗肿瘤药物疗效和减少其副作用的有效途径。先前研究人员为了达到紫杉醇药物的长效释放,并解决其难以通过血脑屏障的问题。研究制备了粒径较小的载药纳米球或者对载体材料进行表面修饰以提高药物通过率。该方法无形中增加了载药系统的制备难度,且无法同时达到药物的高包载率和靶向释放。此前文献报道的载紫杉醇微球大多是光滑无孔隙的,对于内部结构也没有多做说明。这种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