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与文学形式:特里·伊格尔顿对形式主义批评的反思与批判

来源 :“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shouhu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里·伊格尔顿重视审美形式之维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影响及其理论意义,他从意识形态概念出发,对形式的意识形态性及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审美形式方面的理论拓展与审美表达机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对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的陌生化问题、本体论倾向及其反历史主义色彩进行了反思与批判.通过对形式主义文学批评观念的探索,伊格尔顿在马克思主义批评视野中有效地解决了社会历史批评的"历史决定论"和形式主义批评的"方法论优先权"之间的矛盾,深化了传统的文学社会学研究观念,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诗学的理论视野与启发.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对重层现代性和台湾传统文人的介绍入手,对台湾文化和文学的背景及发展进行剖析,从重层现代性与日治时代的台湾、重层现代性与传统文人的“迎新”努力、日据台湾的境遇与传统文人的位置三部分分别进行阐述。
文章从独白体散文诗的起源谈起,分别列举何其芳、余光中、杨牧和王鼎钧四位作家的代表作品并对其进行赏析。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写的是人生活在无边无际的威胁恐惧之中,无依无靠的孤独感受。通过对这部长篇小说的剖析,发掘出余华自我凌迟的写作艺术风格。
主旋律小说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宏大叙事型作品,它们以现代民族国家叙事为基础,以政党利益为核心,通过“同心圆式”叙事策略,将革命叙事、启蒙叙事与文艺消费的通俗意识相杂糅,创造了侧重点不同,策略不同,但都统摄于“现代强国梦”的现代民族国家叙事下的叙事类型,如反腐小说、新军旅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新改革小说、官场小说等,这种独特的宏大叙事构成,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在原有一体化革命叙事解体后,新的
本文从台湾文学研究的立足点出发,研讨中国80后名作家张悦然的小说。此文选择聚焦在张悦然作品,一方面考虑到张年纪虽轻但在中国文坛持续探究多样化的性别议题、卓然有成:另一方面考虑到引介给台湾读者的中国作家毕竟有限,但张的繁体字出版品在台湾脱颖而出。所以此文是以管窥的方式探索台湾读者对中国文坛的有限认知,并藉此一讨论思索中国文坛与台湾学界增加互相认识的机会。在张作品展现的多样性别议题中,本文以「弱势身体
本文主要概述了《中华古文论释林》的写作原因,简单说明了关于本书的指导思想、学术意图和编撰体例,简要介绍了本书的内容。
雷纳·韦勒克的《近代文学批评史》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具权威的批评史著作,也是20世纪西方学术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本文围绕批评史研究与当代文学理论的关系、历史描述与评价标准的关系、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关系、理论见解与批评实践的关系、文学批评与创作实践的关系、文学批评与社会历史和哲学思潮的关系等问题,评述了韦勒克的批评史研究方法。无论其经验还是教训,对我们都不无借鉴意义。
在以往的"化境"说的理论研究中,译者的单一主体性地位表现突出.这种崇尚中心和权威的认识论,是巴赫金所说的"独白性原则"的表现.钱钟书先生的译学观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翻译方法论层面,其理论内涵已经触及到了翻译本质论以及翻译美学的根本性问题,巴赫金的对话美学可以为"化境"说提供新的理解途径.
尼采被称为诗人哲学家,这既指尼采的诗歌写作成就,也指尼采将他的哲学思想用诗的方式传达出来,更指的是尼采的哲学是审美的哲学、诗意的哲学,尼采与诗的关系异常紧密,关于这一点,学术界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人们却忽略了尼采在他的著作中阐述的诗的理想,以及他提出的独特的诗学观念,有必要发觉尼采的诗学观,这将为我们审视古典诗歌和现代新诗提供新的视角.尼采区分了两种诗人,一种是作为说谎者的诗人,一种是未来的诗人
英语世界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是指用英语写作,置身西方学术语境、从事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特殊学术群体的诗学研究,他们大多是海外汉学家,具深厚的汉学功底,同时精通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他们长期生活在西方学术语境中,兼采中西文学批评精华,进行着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试图创造出阐释中西文学思想的独特理论.本文重点介绍美国的中西比较诗学学者及其成就,在介绍这些研究中西比较诗学成就最为突出的学者的著作与成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