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下麻风防治工作思路

来源 :2018年全国麻风皮肤病防治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qianghu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麻风曾是流行于世界各地的三大慢性传染病之一.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对人类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威胁和伤害.新中国成立后,麻风也是重点防治的四大皮肤病之一.数十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麻风防治工作,在社会各界和好几代麻风防治人员共同努力和传承下.截止目前,全国已经累计成功治愈50万以上的麻风病患者,使中国麻风处于低流行状态,也达到了20世纪末基本消灭麻风的目标,赢得国际上广泛赞誉和尊重.
其他文献
对于足底溃疡的治疗,必须做到患肢得到完全休息,避免行走。肢体休息时,应保持正确姿势,以增加患部血供,促进溃疡愈合。其次要做到保持溃疡清洁,防止感染。对于复杂性溃疡,除按照单纯性溃疡处理方法外,还应积极控制感染,剔除死骨,彻底清创,特别是溃疡周围坏死组织和脐眠。该患者就是因为足底溃疡未护理好,长期溃疡导致皮肤癌变,最终截肢。通过该患者的病情,今后一定要重视对麻风溃疡的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和自我护理,对于
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早期阶段麻风的体征和症状很少或完全没有,直至麻风菌繁殖到一定数量才会出现明显的体征和症状,由于麻风发病的隐匿性,麻风诊断技术的发展对麻风诊疗和防控工作至关重要,本文就近年来麻风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一综述,系统回顾麻风实验室诊断技术的进展.
麻风性神经炎的发生与麻风杆菌数量和机体的免疫状态相关.利用超声辅助诊断麻风性神经炎可以为临床医师治疗提供参考,在麻风性神经炎缺血损伤时间窗口期,及时、足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是麻风性神经炎治疗的基础,外科手术治疗麻风性神经炎有其相应的临床适应症.本文就麻风性神经炎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用意志与病魔抗争,用生命守护艺术,用奉献诠释人生.在祖国大西北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老人,他为人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热爱生活,怀着对书画艺术的炙爱之心,勇与病魔抗争,用他的双手和汗水给当地群众送上一道道丰富的精神食粮.2017年7月,他有幸受到全国麻风病协会会长、国际麻风协会副会长张国成教授的接见,在自己的家中现场书写了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主题"未竟事业、终止传播、预防残疾、促进融合"赠予张
目的:分析本县麻风病流行趋势,评价防治效果。方法:利用本县麻风病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县自1958年—2017年底累计发现麻风患者594例,其中治愈560例、死亡321例,外迁21例,失访56人,现存病人196例.1985年有现症病人317例、患病率126.42/十万,2017年有现症病人1例、患病率降为0.24/十万.发现率1985年为12.76/十万、2017年为0/十万.在此期间开展
麻风是一种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犯皮肤、黏膜与周围神经组织.迄今为止,由于没有有效的疫苗,致病菌无法体外培养等因素,麻风防治仍停留在对有症状患者的早诊断和治疗上.既往研究针对某些可能的候选易感基因展开,均表明麻风病具有很强的遗传易感性.随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成为研究的重要方法,寻找易感基因已成为国际上麻风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麻风候选基因研究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这两方面研究进展进行
本文介绍了难治性荨麻疹的中医辩证要点,根据难治性荨麻疹的特征,主张从心、肝、脾、火、热、湿进行辨证论治,分为风热火毒型、脾虚湿盛型、心火亢盛型、肝经湿热型四型,治疗用药上采用取象比类法,临床上获得显著疗效.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临床较为少见,未进行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鉴定而盲目的凭经验诊断和治疗,存在很大的误诊、误治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应对所取临床标本及时行非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鉴定,为临床提供诊断及治疗依据。本例患者之前诊断始终未能明确,在治疗上走了很多弯路,甚至一家医院曾诊断淋巴瘤并予以化疗,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最终依托强大的分枝杆菌实验室予以确诊,并给出治疗方案。但由于非结核分枝杆菌的
本次研究主要报道了一例挪威疥病例的诊治相关经历,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警惕和认识,并进行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
麻风病院外防治是麻风病从隔离治疗阶段向社会化防治转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麻风病垂直性服务系统向一体化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载体和活动方式之一,不仅是麻风病院防治职能的扩展和外延,而且是麻风病院内涵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长期以来,各地麻风病院外防治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在防治策略上缺乏统一有效的顶层设计、过程控制、效果评价,笔者在一段时期的院外防治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并作出一些个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