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反腐败动力机制

来源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pag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理论上说,腐败伤害最多的是人民利益,这一关键如果不被人民群众完全认识清楚,则在反腐败中充分体现“人民主体论”很难实现。“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所以要形成依靠人民群众反腐败的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完善的机制让反腐败制度顺畅运行,反腐败目的才能达到。必须构建反腐败与人民群众利益关联机制,构建群众参与反腐败的途径保障机制,建立人民群众反腐败的安全保障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反腐败有效性的机制,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反腐败的激励机制,营造反腐倡廉的社会文化环境。
其他文献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是“五形态论”;但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倾向于用“三形态说”来解释现实。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能“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然而不具有从资本主义社会中脱胎出来的社会主义的大部分特征。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由于把两种社会主义类型予以混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激化,导致共和国历史上的社会危机。以计
本文旨在从理论上探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从而寻求通过社会建设解决经济问题的可能性。本文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国内经济困局,实质只是凸显了中国经济久治不愈的老问题,这表明主导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中心主义及其现代经济学工具已经出现失灵的迹象。因此根治中国经济问题必须转换思维方式,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综合性思维及理论框架提供了从社会政治方面解释经济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的可能性。作者据此指出经济发展
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要害,并不仅仅在于指证了黑格尔哲学对“人的自我产生的行动或自我对象化的行动的形式的和抽象的理解”,更在于指证了在黑格尔哲学所表达的现代社会的支配性原则亦即“思想”或“普遍性”原则的统治之下,始终还存在着一个“思维”或“普遍性”原则无法彻底扬弃的“感性的”、“对象性”的现实基础,从而指证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生活方式的历史性即暂时性。  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视野中
本文结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两个学科总结中国与国际条约60年的得与失,阐释了中国与国际条约关系的特点,总结了中国形成的独特而不断演变的国际法观念,以及中国在条约外交中扮演参与者、负责任者、维护者、倡导者和批判者的角色。最后指出中国条约外交和条约适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如何认识和对待国际条约,如何在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之间作出巧妙的平衡提出自己的思考。
本文分析了中国研究生招生制度完善的重要性,以及在招生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各类问题制定了招生制度完善的对策。
60年来,中国的多边外交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种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对多边外交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理念的不断更新,而在理念演变的背后是内外驱动力作用的结果。本文首先从中国外交的定位变化着手,分析了中国参与国际多边合作过程中理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一是在多边外交的利益观上重新复兴了国际主义的理想,开始超越中国的国家利益,越来越强调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利益;二是对多边外交的认识超越了单纯的外交政策和工具层面,而
中美高层经济对话包括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经济对话。中美高层经济对话是国际经济协调的新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之间的高层次经济协调与合作机制,中美高层经济对话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的新现象。对于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新发展和新现象,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把握其背景、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尽管西方国家对中非关系有这样那样的批评,但是中非关系是互利共赢的,是成功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中非关系中的一大亮点。中非合作论坛开幕以来,中非基础设施的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新的特点:明确将基础设施建设列为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合作方式更加灵活;更加强调互利互惠。中非在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部分改善非洲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促进非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升非洲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文章将新中国60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中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过程做了简要回顾,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深理解和认真落实解决“三农”问题的决策与举措。
本文指出要准确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学,必须将其置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进行考察。社会学既是对现代化发展及其后果的理解和阐释,又是现代化发展的成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社会学在回应社会巨变的过程中,实现着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