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黄瓜生长、花果及产量的遮光试验研究

来源 :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xingzh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2012年5~7月黄瓜4个遮光处理的田间试验资料,得到结果为:(1)遮光处理黄瓜单株绿叶数较对照明显减少;遮光14d处理黄瓜单株叶面积明显减少,28d处理的叶面积,在遮光开始日起的第50d反小于遮光处理前;遮光使黄瓜的叶长和叶宽变小、植株变矮.(2)7d、14d、21d和28d遮光处理的黄瓜单株开花数比对照分别减14%、19.9%、30.1%和39.7%,各处理的黄瓜落花落果率较对照分别上升7.2%、22.9%、29.8%和31.6%,各处理黄瓜单株采果数较对照减少21.6%、42.3%、55.9%和63.1%,遮光影响果实增长,延长座果到采收时间.(3)黄瓜单株产量随遮光日数增加明显下降,7d、14d、21d和28d遮光处理的单株产量分别比对照低21.6%、45.9%、67.6%和67.6%.研究结果为大棚黄瓜的连阴雨灾害预警、预估和评估提供了技术依据.
其他文献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62年到2012年160站逐月降水资料计算了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旱涝急转指数,并从高度场,风场,水汽条件以及南海季风等方面分析了近50年来历史上的旱涝急转及旱涝缓变事件的特征.结果表明:旱涝急转前中高纬高压脊明显偏强,中国中东部基本为脊前气流控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水汽通量较正常年有显著负距平,南海季风指数偏小,导致降水偏少形成旱期;而急转后,在高度场上中西伯利亚地区
2013年6月24日杭州部分城区出现了短时大暴雨天气,杭州市气象台在第一时间通过电台、电视、网站等传统渠道发布了气象预警信号,同时启动了杭州市重大灾害性天气全网发布系统,由于受发送信息通道限制,有部分手机用户在暴雨过后2小时才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导致社会公众对此次暴雨的气象预警信息传播和应急处置等提出了质疑.分析气象预警全网发布系统的快速、准确等优点及气象预警全网发布系统时效性、便捷性有待提高;手机
利用1960~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0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对近51a来≥0℃和≥10℃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和起止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了解气候变暖对该区热量资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1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持续增暖,回归系数达0.21℃/10a,略低于同期中国的增温速率(0.27℃/10a),且与各项热量资源指标有显著的相关性.随着气候变暖,≥0℃和≥10
本研究利用1980-2012年金华市的日平均温度、日降水量、日日照时数以及同期晚稻产量等资料为基础,对金华地区晚稻生长期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进行分析,针对晚稻相对气象产量与其生长期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建立预报方程.结果表明:(1)近30年晚稻的单产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80年代增长速度较快,90年代开始增长速度放缓;(2)近30年晚稻生长期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03-2009年期
本文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格点资料、自动站和MICAPS资料,对2013年7月~8月浙江省高温天气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得出:(1)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并控制浙江,是2013年7月~8月浙江省高温的主要因素.(2)中底层深厚的暖脊和暖平流是2013年夏季高温的成因之二.(3)长江流域以南至华南北部地区中低层盛行强下沉气流是造成高温天气的因素之三.(4)在夏季持续高温期间,低层的
采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雷达资料和NCEP每6h1次,1度*1度的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6月17-18日浙北地区出现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副高和超强台风的作用,西风槽东移受阻,槽后弱冷空气与沿副高西北侧北上的暖湿气流交汇,使位于副高西北侧的浙北地区发生强降水.700hpa提供了主要的水汽和能量输送,中尺度低压提供了动力条件,西南风脉动及露点锋提供了触发机制.
本文通过土壤水分观测理论,利用定海国家基本气象站自2007年春季开展土壤水分观测项目以来至2012年末近六年间定海土壤水分观测数据资料,结合可能影响本站土壤水分观测相关因素,进行本地土壤水分特点分析.分析得出:影响本地土壤水分的因素中,降水量、蒸发量为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因素还有:气温、大风、地形土质等,并且这些因素在影响土壤水分过程中均体现明显的季节性.
对3月19日浙江出现的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回顾,整个过程可分为午后强暖区内的局地强对流触发天气和夜间冷暖剧烈交汇后导致的移动性大范围雷暴天气两个阶段.结合天气形势分析、中尺度分析、对流指数探空曲线分析、雷达产品分析等基本预报方法,详细分析过程潜势梳理预报思路,并探讨此次年度首场大范围强对流过程的预报得失.过程第一阶段实况产生了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在预报中忽视了纯暖区里面冰雹的可能性.过
2013年初的两次降雪都给义乌造成较为严重损失.义乌站1月4日降水量为7.9毫米(以纯雪为主),2月8日降水量为10.8毫米(以雨夹雪为主),最大雪深分别为7厘米和4.3厘米.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义乌站实况资料,对比分析了两次降雪过程,结论如下:(1)第一次降雪过程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强,位置偏南,冷空气南下速度快,先降温后降雪;第二次降雪前期降温后温度仍较高,雨量比第一次降雪多,但
本文用(2000~2010年)当日08时~次日08时全国24小时雨量资料,把长三角地区有3个及以上测站出现50mm及以上降水量作为一个暴雨日,对2001~2010年长三角地区每年梅汛期首场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梅汛期首场暴雨天气形势分为两类:一类为副高标准型,一类为副高偏强型.2、副高标准型天气形势下:暴雨区主要发生在低层暖湿切变附近,主要为连续性降水(对流不剧烈);若高空有弱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