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模式中云的水平不均匀性对辐射场的影响研究

来源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一种新的次网格云生成器,在全球气候模式中得到了更接近真实情况的云水(冰)水平非均匀分布结构,比较研究了其相对于传统的水平均匀云水(冰)分布对地-气系统辐射场的改变。研究表明,云凝结量的次网格水平分布对地面接收的短波辐射和大气顶出射长波辐射通量有明显影响,但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对云结构的敏感区域有所不同。总的看来,非均匀云分布条件下,高纬度地区获得更多的能量而低纬度地区失去更多的能量,地气总能量在各纬度的分配因而发生改变。
其他文献
选取了2004~2006年京津冀地区采暖期155个区域大气污染日,对当日08时(或前一日20时)海平面气压场,结合高空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划分了高压型、冷锋型、低压型、华北干槽型和均压场型五种天气类型,其中高压型最多,占40.0[%]。区域污染过程通常对应一次高空环流调整过程,连续性区域污染过程,往往由多种天气型影响。地面辐合加上低层逆温和下沉运动阻碍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扩散,稳定的大气层结和
本文利用2001年4月-2005年6月西安市区空气污染物SO2浓度的实际检测数据,结合单因子评价模式,分析了西安市大气中的SO2污染特征;并利用同期的地面气象要素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气象条件的关系对西安地区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影响,讨论了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的成因,并得到了一些初步结论。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区主要以煤烟型污染为主,冬、春季比夏、秋季污染严重,采暖期比非采暖期污染严重。SO2有明显的年变
利用南昌市2002年至2006年连续5年的降水监测资料,分析了南昌市酸雨污染的现状,揭示了南昌市酸雨的形成因素。研究表明,南昌市酸雨酸度大,频率高,且近年来降水PH值有下降趋势,主要是硫酸型污染。
根据邯郸市2002~2007年的空气质量日报资料,分析了高污染日数的时间分布特征,并利用气象资料对邯郸市6年高污染日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
本文分析了豫东北地区近40年城市雾的气候特点。总结出了豫东北地区城市雾的发生规律与气象因子和环境的相关性,通过对城市雾产生的边界层特征分析,探讨了城市雾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和对人群健康的危害,结果表明:城市雾天气的出现非常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大雾会导致污染物浓度增加,从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增加或诱发多种疾病。结论认为:城市规模的发展和城市工业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改变了自然环境条件,是影响污染物扩散的重
基于呼和浩特市1961~2006年主要气象要素和GDP、人口等社会经济资料,以及2001~2006年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资料,利用趋势分析、数值模拟和大气稳定度等表征大气层结状态的影响因子,分析了呼和浩特市气象环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呼和浩特城区近50年气候变暖明显,热岛效应显著,但降水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暖干化的气候特征明显。(2)呼和浩特城区的主要气象灾害呈减少趋势,尤其是沙尘暴、大雾等
利用枣庄站49年(1958-2006年)逐日平均气温计算枣庄月、年的热度日(HDD)和冷度日(CDD)。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枣庄平均月热度日1月最大(567.0度日),10月最小(71.7度日);平均月冷度日7月(274.8度日)最大,5月最小(71.9度日)。HDD长期变化趋势呈下降趋势,趋势系数为-0.62,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其气候倾向率为-73.15度日/10a,反映枣庄冬季温度为上升趋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的大气环流谱模式的最新版本SAMIL2.2.3系统分析了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ISO)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式的三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都能模拟出热带地区气候平均季节内振荡(CISO)时空演变的基本特征;其中Tiedtke方案相比于Manabe方案和Zhang-McFarlane方案,模拟出的
本文通过修正嵌套模式侧边界缓冲区强迫项的计算方法,初步实现了侧边界缓冲区温度日变化的仿真。进而讨论了基于有限时次间隔的全球模式资料产品,如何在嵌套模式中更好的引入大尺度强迫的问题。分析发现,该侧边界缓冲区强迫的改进技术不但保留了大尺度背景场的固有资料信息,而且所刻画的温度日变化信息与不同下垫面区域的天气变化规律相符合。进一步应用数值模式ASRegCM,以2006年5月份为例,通过数值试验研究了侧边
以广元公共气象服务需求调研为例,通过对其定量分析,发现灾重天气的预报信息是山区气象服务的第一需求,表明山区气象灾害直接威胁山民的生存条件,公众对灾重天气信息的需求,首先是受生理需求驱动,同时反映公众对安全的关注度;其次晴雨预报的高关注,体现人们追求高品质的生活,也由于此类信息的易得性;此外对农业科技与农产品产销相关信息也有较高关注度,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村信息网”工作的社会需求;对各类气象灾害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