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贫困地区违法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正与回归社会问题研究--以凯里市“春雨工程”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教育救助为例

来源 :民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eng913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违法呈逐年上升趋势,违法低龄化,农村未成年人违法上升幅度较快,财产型违法和暴力违法呈上升趋势,教育、保护未成年人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凯里市"春雨工程"教育基地违法未成年人教育矫正工作的分析,揭示其背后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做好违法未成年人教育矫正工作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够对违法未成年人真正回归社会有所裨益.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形态急剧变迁的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在不少地区存在不平衡性,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相对处于弱势的流浪儿童生存和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一个走向文明的社会应当给予流浪儿童充分的关爱,这是我们营造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本文从法律保障的视角正视我国现有救助流浪儿童的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以完善监护制度为核心议题探讨解决流浪儿童问题.
作为社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力量在帮扶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救助服务中的正向作用,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本文提出一些看法.
本文以长春市救助管理站为例,以社会工作介入为视角,探讨流浪女童救助保护的运行模式.流浪女童脱离家庭生活,在街边流浪,长期经受着恶劣生活环境的影响与诸多社会风险的威胁,她们心身健康的发展急需在尊重性别差异下进行针对性的救助保护.本文按照流浪女童流落街头的六个主要原因选取6个流浪女童的社工介入案例,对其过程与绩效进行反思与评估,探讨个案社会工作在流浪女童救助中有效的介入途径,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
儿童流浪现象是由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复杂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的.根除流浪儿童现象,不仅要靠政府加强监管和救助,还应积极引导社会组织的参与,最大限度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政府要多方位支持社会组织,并加强监管,同时社会组织自身也要加强能力建设,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的健康发展.
针对困境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工作对象呈现点多面广、数量大、成分复杂的特点,在省市民政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充分运用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平台,加大投入,整合职能,充分运用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积极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创新实施了具有仁寿特色的以家庭监护干预为核心的未成年人社会保护"1685工作模型"。
目前,苏州救助社会工作以"异乡关爱行动"、"亲情守望·千里寻根""让爱回家"家庭治疗三个服务项目为依托,以购买"尚想心理咨询中心"、"清流社工服务中心"两个专业机构服务为拓展,在提升站内社工服务能力的同时,整合多方资源,关注受助人员心理健康、关注受助人员回乡后环境,切实减少再次流浪现象的发生.
江苏苏南是中国现代化的先行地区,其经济与社会发展都走在全国前列,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民政救助管理工作面临多方挑战.多年来,该区域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开展有益探索,在人才队伍建设、人性化救助、救助内涵拓展、救助规范建设、未成年人救助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通过对苏南区域救助管理模式的分析研究,结合今年5月1日颁布施行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对救助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发
常德市作为全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试点城市,充分抓住先行先试的有利契机,通过强化政府领导、部门联动、"三社"齐动,探索实践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多元化救助、多途径矫治、多层次服务和多时空保护工作路径,初步形成了平台化运作、立体化救助、网格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四化"工作模式,为推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南充市救助管理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理念,以社会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以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为发展方向,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创新救助管理工作方法,构建起了"抱团"救助、主动救助和爱心救助相结合的救助管理工作方式,在"政府购买服务"方面,不断进行探索.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一直是社会管理的重点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救助管理工作出现了救助对象复杂化、救助需求多样化、救助管理科学性等新的社会特征,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政策面临着社会环境的巨大挑战,要求其救助管理职能在介入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包括救助理念的重新界定,救助方式的转变,社会力量的协同等,从而实现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良好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