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神经移位修复前臂桡神经的研究

来源 :全国组织移植与再植再造研讨会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第七届华东地区手外科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_1984ta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高位桡神经或后束损伤会引起患者手部伸腕伸指功能障碍.晚期的高位桡神经损伤,原位吻合或神经移植效果很差,多采用屈肌腱转位手术来重建伸腕伸指功能.屈肌腱转位术(功能重建)存在的缺陷:1.由于手部受到重力作用有垂腕倾向,屈肌力量较伸肌强,肌力易发生不平衡.2.移位肌腱在术后长期牵拉,滑动方向由曲线趋向直线致使肌腱松弛,移位肌张力变小,从而导致伸腕伸指无力.3.示指和小指无法单独伸直活动. 目标:采用前臂正中神经和尺神经肌支进行神经移位点对点修复桡神经运动支。 方祛:解剖学研究:神经移位方案:旋前圆肌支--桡侧腕长伸肌支,屈指浅肌肌支--桡侧腕短伸肌支,桡侧屈腕肌支--后骨间神经,尺侧屈腕肌--后骨间神经,掌长肌支--后骨间神经。在10侧尸体上肢中进行上述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测量各肌支的数量,发出点/入肌点至髁间线的距离,肌支走行的节段,肌支吻合点的直径及供受体神经吻合的可行性。 结果:旋前圆肌支--桡侧腕长伸肌支和桡侧屈腕肌支--后骨间神经移位的解剖可行性为100%。 旋前圆肌支--桡侧腕长伸肌支,屈指浅肌肌支--桡侧腕短伸肌支,尺侧屈腕肌--后骨间神经移位可行性随着供体神经肌支发出点由近至远递减。掌长肌支--后骨间神经移位的可行性50%。在供受体肌支的直径上,旋前圆肌支和桡侧腕长伸肌支,屈指浅肌支和桡侧腕短伸肌支无统计学差异,而后骨间神经较桡侧屈腕肌支、尺侧屈腕肌支及掌长肌支明显粗大。 结论:在本次解剖学研究中,旋前圆肌支--桡侧腕长伸肌支,屈指浅肌肌支--桡侧腕短伸肌支移位均可行且合适。相比尺侧屈腕肌支和掌长肌支,桡侧屈腕肌支为修复后骨间神经的最佳供体神经。
其他文献
  目的:本文通过对一例手内肌有不同程度萎缩的下干型TOS患者进行TMS-mapping,探讨外周神经卡压后肌肉萎缩程度与中枢重塑模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一例下干型TOS患者手内
  目的 难治性创面存在浅,深部感染,血管栓塞及坏死的问题,通过观察丹参及低分子肝素对逆向筋膜皮瓣存活及抗感染的影响,探讨提高该皮瓣存活的成功率.方法 2010年2月-2013
目的:建立臂丛根性撕脱伤后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模型,通过观察机械诱发痛、自残现象、脑内β—内啡肽的变化评估电针干预的疗效. 方法:建立SD大鼠后路全臂丛撕脱模型共48只
会议
目的:旨在寻找一种替代现有手术探查神经缝合口来判断其缝合质量的微创方法,实现检测手段的微创化. 方法:选取现有超声手段可明确神经缝合口连续性存在,术前肌电图证实其尚
会议
  背景:尽管颈7神经根移位术在临床上成功运用,但颈7神经根切断后靶肌肉的代偿过程,以及运动终板功能变化研究较少.单纤维肌电图(SFMEG)能敏感地反应运动终板功能变化,可用
会议
  介绍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中在神经电生理检测中的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9例病例进行肌电图检测,测定患儿臂丛五大神经主要支配肌的肌电情况及运动诱发电位情况,并根据结
  目的:总结一组腋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诊治过程,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经验总结.材料与方法:从1999年3月至今,共7例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9岁~45岁
会议
目的:初步探寻臂丛神经损伤术中膈神经移位术后大脑运动皮层蛋白质组的变化。 方法:1.取SD大鼠12只,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为大鼠右侧上肢的臂丛神经上、中干
会议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肌腱编织缝合法在不可逆桡神经损伤的伸指功能重建中应用疗效. 方法:2010年-2012年临床应用15例.男10例,女5例;16岁-65岁,平均年龄37岁;按损伤位置:分为低
会议
  目的 探讨Ⅰ期显微修复重建腱鞘防治屈肌腱损伤术后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急诊手术治疗指屈肌腱损伤修复过程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7-0或8-0无创缝合线修复重建腱鞘45例,腱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