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高边缘闽东特大暴雨物理量诊断分析

来源 :福建气象学会2018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o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全球再分析资料,主要对动力学、热力学诊断方程中适当的物理量进行分析,从而对暴雨演变过程中物理量的变化和作用进行定性及定量的诊断分析。结果 表明:(1)高层辐散低层辐合造成的抽吸作用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且辐合区随高度明显倾斜说明北方有冷空气的入侵,有利于辐合区被迫抬升;(2)北侧明显的负涡度区与正负涡度区对称,负涡度区略有加强存在斜压性,说明同时伴有非对称下沉运动,驱动整个降水云团内的上升运动不断发展;(3)θse850-θse500 约为12K 左右,显示出极强的层结不稳定特征,θse850 在348K 左右,说明空气高温高湿,且θse850-θse500 的正值区与θse850,θse700 的大值区重叠,与暴雨落区的上升区域相联系;(4)850hPa 的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强度达-24×10-7g·s-1·cm-2·hPa-1,由于北部太姥山和鹫峰山脉地形的阻挡,水汽辐合中心维持,水汽输送和水汽的强烈辐合共同作用,使得强降水得以持续。
其他文献
该文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分析2018 年6 月5-7 日龙岩市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机理,并对其进行诊断分析。结果 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发生在副高边缘和高空槽的西南急流中,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暖区暴雨触发的关键,配合中低层切变、急流等系统的影响。物理量场诊断分析表明,强降水期间,龙岩市上空湿层深厚,高低空良好的配置加强了上升运动,触发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为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
根据漳平市1958—2017年逐日降水资料,对漳平市暴雨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漳平市近60年暴雨日数共246天,年平均暴雨日数4.1天,年平均暴雨量285.9mm,暴雨主要出现在5—6月,集中在5月上旬和6月下旬,6月上旬是暴雨最集中和暴雨强度较大时段,暴雨初日最早出现在1959年2月16日、最迟出现在1987年9月21日;暴雨终日最早出现在1968年6月1日、最迟出现在1994年12
本文利用自动站实时观测数据、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闽西北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500hPa 上闽西北受西风槽、副热带高压、热带气旋三个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700hPa 上热带气旋外围的西南暖湿急流经过闽西北地区,850hPa 在闽西北西侧的江西境内有西北干冷气流,闽西北东南侧有偏南或东南暖湿气流,925hPa在闽西北东侧的海上有偏东湿气流,四支不同性质气流在闽西北交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8年9月23日暴雨天气过程的形成机理并对其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 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主要是高空槽、低层切变、冷空气渗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物理量场诊断分析发现:强降水期间,闽北上空湿层深厚,不稳定能量堆积,高底层配置较好,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此次暴雨过程即具有对流性强降水回波特征又具有絮状稳定性降水回波特征,是锋面降水与局地热对流降水二者叠加结果。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区域自动站等非常规观测资料以及NCEP 再分析资料对2018 年4 月24 日闽东南沿海的局地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 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高温高湿的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大尺度的水汽输送和动力条件不是非常有利,地面辐合线和925 hPa 切变是触发强对流的主要机制.暴雨落区位于se θ 等值线密集带和低层强辐合区.V-3θ图对分析这次暴雨天气有较好指导作用.雷达回波出现低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和NCEP 再分析1×1°等资料,对福建2017 年6 月初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 表明:(1)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相互作用形成持续性暴雨,中尺度系统的活动导致短时暴雨。(2)较大的风暴相对螺旋度,低层的正涡度和中低层的上升运动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展和维持;强烈的热力不稳定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是中尺度对流发展的环境特征。(3)强的整层水汽通量
1 月6~8 日,我省中南部地区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此次暴雨过程是1961 年以来1 月同期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强度最强、出现时间最早的暴雨过程,26 个县(市)日最大降水量破当地1 月历史极值,龙岩、上杭、漳平等11个县(市)破冬季日降水历史纪录。分析ECMWF 集合预报500hPa 形势场、关键线564 面条图、降水量集合平均及离散度场、概率预报、集合统计量概率匹配、降水量集合邮票图等,
利用武平县台站1959-2017 年暴雨观测资料,分析了暴雨月、季节分布特征和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得出武平县暴雨日数呈下降趋势;暴雨近59 年中武平县暴雨的月际变化有出现双峰曲线,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5 月和8 月,主要集中在3-9 月;统计分析武平县近10 年的暴雨成因,得出影响武平县暴雨的天气系统有高空槽、低层切变、低空急流、台风、副热带高压等,主要是由高空槽和低层切变配合引起的。
2018年1月6~9日南安市出现的大范围暴雨过程是1961年以来1月同期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强度最强,出现时间最早的暴雨过程。这次过程的本站日雨量突破1月历史极值。由于过程出现在冬季,预报员受限于季节因素,预报中降水量级只考虑到大雨到暴雨的量级。事实上,此次过南安市出现暴雨~大暴雨。在冬季产生如此大范围的强降水,与亚欧中高纬两槽一脊,经向度加大的环流背景和较强的水汽条件密切相关,同时孟湾偏强南支槽
本文采用常规探测资料、EC 模式资料、武平县风廓线雷达数据资料以及1959-2017 年武平历年暴雨资料对2018年1 月7-8 日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武平县出现冬季暴雨是小概率事件,1 月6-8 日冬季连续暴雨过程为武平测站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2、中高层阻塞形势的形成,冷空气渗透南下及西南急流的维持是造成此次强降水持续时间长,累积降水量大的主要原因3、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