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山-大巴山前陆盆地的气源及烃源条件研究

来源 :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u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仓山-大巴山前陆盆地是在中三叠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形成的,是川西前陆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发育了巨厚中、新生代陆相地层,沉积厚度达万米以上.经多年来勘探,先后在区内九龙山等构造获工业油气藏,发现了J2s、J1l、J1g~J1z和T3x等含气层.自1995年以来,随着川东北地区油气勘探的扩展和深入,又在该区渡口河、界牌场等构造先后发现侏罗系珍珠冲和下沙溪庙2套产层,以及大安寨、凉高山等含气层.其中渡3井珍珠冲气藏,预测储量为25.49×108m3(1995年),渡5井沙溪庙气藏,预测储量为53.1×108m3(1999年),展示了研究区浅层勘探具有较大的潜力.为了弄清前陆盆地的油气源及烃源条件,拟指导该区浅气层的勘探.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下侏罗统和上三叠统油气源都较为丰富,其中又以下侏罗统油气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米仓山~大巴山前陆盆地的中南部地区是上三叠统及下侏罗统最有利的油气富源区,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其他文献
论文以我国具有形成大中型煤型油气田的主体煤系烃源岩(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冀中东北部和侏罗纪-柴达木盆地北缘)为典型实例.收集、查阅和消化冀中地区、柴北缘地区的有关研究成果报告35份,井下及野外有关分析化验数据约6000多个;烃源岩、油及油砂和天然气等样品分析6629块次.充分运用油气地球化学、煤成烃、含有气系统、沉积环境等石油地质理论知识,应用热压模拟试验、有机岩石学、生物标志物、轻烃指纹、单体
本文探讨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东环带油气源特征与成烃模式,1.油气源分析:据前人研究结果,原油萜烷中的C20、C21、C23三环二萜烷分布与烃源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油气成烃模式:根据排烃史分析,盆1井西凹陷区的原生成藏主要时期可以从早三叠纪延续至早白垩世,次生成藏主要时期可以从三叠纪末一直延续到现今.
采用模拟实验方法模拟煤系烃源岩在不同温度和不同矿物介质存在条件下的生烃过程.模拟实验采用的是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阳霞煤矿阳霞组的煤样.在煤样中分别加入50%的高岭土、50%的碳酸钙、20%的四氧化三铁(Fe3O4)、20%的硫化亚铁(FeS)、10%的元素硫(S),以及纯的煤样等6种实验体系,所有的实验体系中均加入相当于煤样20%重量的去离子水,模拟实验温度从250℃到600℃,每隔50℃为一个温度
我国下古生界因没有陆源生物的输入,表现为一套以低等水生生物为生源的海相烃源岩地层.下古生界这套海相烃源岩成熟度普遍较高,其有机显微组份的颜色和透明度是随热演化程度的增高而由浅变深,由透明向不透明转化,荧光由强到弱以致最终消失.采用这种方法能准确的判别出那些是一期沥青自身的反射率,那些是其他期次的反射率,可以得到各期的沥青反射率数值,得到更多的源岩成熟度信息.
辽河大民屯凹陷古潜山中上元古界碳酸岩(灰岩、泥灰岩、白云岩等)为该地区重要储层,它为研究其生油能力带来了难度.我们着重研究其有机显微组分,氯仿"A"、氯仿"C"的特征生物标志物来讨论其生油能力问题.大民屯凹陷中上元古界碳酸盐岩为二次生烃,其生烃期在下第三系沉积之后.静安堡潜山上覆沉积物埋藏厚度最薄处为2600m左右,潜山低洼处覆盖物厚度可达3000~4000米,深埋热作用是促使碳酸盐岩地层二次生烃
三站气田位于松辽盆地北部莺山-庙台子地区,是松辽盆地北部天然气勘探的接替地区之一,主要目的层是深层和扶、杨油层.目前在该区扶、杨油层已发现多口工业气流井和少量低产气流井.本文研究,1、天然气组成特征,2、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3、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探讨。.
杏深1井位于常家围子断陷东部的构造高部位,深层钻遇泉头组一、二段、登娄库组、营城组和基底地层,完井井深4170m.未见到明显的气显示.深层的烃源岩一般都达到了高-过成熟演化阶段,为了能更好有效真实地评价源岩,对深层高-过成熟烃源岩样品进行原始有机质恢复.本次研究根据卢双舫的泥质气源岩评价标准对该井深层烃源岩的级别进行了划分.
酒西坳陷位于祁连山褶皱系走廊过渡带,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次沉降,从而导致沉积地层中有机质的生烃过程较复杂,以前的研究认为酒西坳陷有两期生排烃.另外,酒西坳陷中沥青的分布较为普遍,前人分析认为该沥青是第一次生成的烃类在地层抬升过程中,受到氧化、水洗和生物降解作用而形成的,沥青的存在成为酒西坳陷发生二次生烃的重要依据.本区主力烃源岩为青南次凹下白垩统湖相白云质泥岩和泥质白云岩,因此本文重点讨论青南次凹
我国东部断陷湖盆和西部坳陷湖盆第三系中均有蒸发岩与烃源岩共生现象.根据国内外近20年的研究,作者认为咸化湖盆是有机质堆积和优质烃源岩形成的有利条件,认为通过精细的地质地球化学分析和模拟实验研究,建立不同咸化阶段湖泊中盐类物质-有机质沉积模式,探索埋藏过程中盐类物质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及油气生成模式,可以为蒸发岩-烃源岩发育区的油气勘探提供新的依据.咸化湖盆容易产生硫含量较高的有机质(高硫干酪根),在
我国许多含油气盆地(尤其是碳酸盐岩分布区)都属于多旋回盆地,它们往往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运动,因此,沉积有机质的二次生烃及其评价是这些盆地油气勘探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卢家烂等,1984;冉起贵,1995;刘洛夫等,1995;程克明等,1996;陈增智,1997;邹艳荣,1998;张有生,1999)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广泛探讨.不过,由于所选样品不同,研究方法不一,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