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的刺络系统

来源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作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16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内经》中剌络的特点,为现在的刺络疗法正本溯源,指导针灸临床应用。方法:通过总结、列举《内经》与刺络相关的条文,按照刺络原理、刺络定位、刺络量学、刺络原则、刺络禁忌等进行论述,呈现出《内经》时代刺络疗法的特点,探求古刺络疗法的规律。结果:通过总结分析,《内经》的刺络是以通为用,强调操作前的望诊,有是脉则刺其络,并且有明确的放血量要求与刺络禁忌证。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电针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AP)模型大鼠前列腺组织细胞因子TNF-α,IL-8,IL-10及β-EP的影响.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用ELISA法测定前列腺组织匀浆TNF-α,IL-8,IL-10,β-EP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前列腺组织TNF-α,IL-8的含量高于正常组(P<0.01),β-EP的含量低于正常组(P<0.01)
目的:探讨青少年和成人特应性皮炎的外周血总IgE和T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及荧光酶联免疫法对38位青少年及成人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总IgE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心脾积热型患者的血清总IgE水平最高,与心火脾虚型及脾虚湿蕴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湿蕴型患者的血清总IgE水平最低,与心脾积热型及心火脾虚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目的:观察电针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小鼠搔抓行为、脊髓强啡肽(DYN)的影响,探讨电针止慢性痒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2只雌性BALB/c小鼠分为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内关组和曲池组,每组8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以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建立ACD小鼠模型.电针组在实验第5天开始分别给予电针内关、曲池穴治疗.空白组和模型组不给予任何治疗.观察小鼠搔抓次数,并运用Wester
目的:探讨蜂毒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大鼠TrkA、TRPV1疼痛信号分子的影响.方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蜂毒组(BV,3mg/ml).采用Wistar雄性成年大鼠,Collagen Ⅱ+IFA 0.2ml造模.BV组于造模14d后开始给药,直至21d;记录每组足跖厚度、痛阈和肿胀关节评分,背根神经节采用IHC观察病理切片TRPV1的表达和western boltting观察TrkA的表达,评价蜂
目的:观察温和灸补泻两种操作方法的穴位温度-时间曲线特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健康在校学生30名,在左侧内关穴施行温和灸补法、在右侧内关穴施行温和灸泻法.采用数字式测温仪自动记录施灸时穴位皮肤表面温度,记录穴位皮肤温度-时间曲线.结果:温和灸内关穴时,补法与泻法的温度-时间曲线的升温段有统计学差异(P<0.01),泻法的温度-时间曲线的升温段明显较补法陡峭;在施灸的0.5-3 min这段时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目前医学界较为棘手的问题,传统的中医针灸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临床中发现后遗神经痛的主要病机为正虚邪恋,表现为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疼痛。使用局部刺络拔罐泄邪,同时加用针刺调气,着重改善患者整体机能,才能够减少复发,最终减轻疼痛。并指出刺络拔罐治疗本病的核心机制是人为造成局部的轻微损伤,激发自身的再修复而产生治疗作用。
目的:研究御寒暖胃膏贴敷胃经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大鼠胃黏膜三叶因子3(TFF3)、生存素(survivin)表达的影响,探讨御寒暖胃膏贴敷胃经穴对CAG大鼠胃黏膜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御寒暖胃膏贴敷胃经穴组、药物对照组,采用综合干预方法复制CAG大鼠模型,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
目的:通过fMRI技术来观察针刺胆肾经原穴时,听觉脑功能区的激活变化.方法:选取健康青年志愿者12例.分别给以针刺右侧太溪穴或丘墟穴,同时进行fMRI扫描.图像使用SPM5进行后处理,采用ICA分析方法,观察听觉脑功能激活情况.结果:两穴都激活了大脑颞上回BA41、BA42、BA22.而丘墟穴又激活了中央后回BA1、BA2、BA3,而太溪穴则在中央后回BA1、BA2、BA3上则呈负激活.结论:相同
目的:观察电针对肝硬化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方法:将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造模组、针刺组.采用高脂饲料和15%乙醇水溶液喂养并予40%四氯化碳+60%橄榄油混合物皮下注射造模.空白组和模型组不予治疗,电针组每日予电针双侧“足三针”(“后三里”、“三阴交”、“太冲”)15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进食量、排便情况和小肠推进率.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进食、排便和小肠推进
八脉交会穴是针灸临床常用的指定穴之一,是经脉气血循行交会相通于四肢部位的穴位。八穴均分布于四肢部位,是经脉标本根结的“本”部,根据经脉气血的交会相通关系,用以治疗全身疾病;取穴操作方便,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