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消防供水与室内灭火系统的配套设计浅析

来源 :2014年中国消防协会防火材料分会与建筑防火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yu1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室外消防供水中的主要消防设施(消防水池、消防泵房、室外消火栓等)的设置,室外供水管网与室内消防系统如何进行连接等在工程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根据自身日常消防图纸审查和工程验收中的体会,依据现行规范,提出了改进意见.指出无论民用建筑还是工业装置,不论是设消防水池,还是从市政管网直接吸水,都应计算消防用水量和供水能力(水量、水压),比较二者的数值大小后再确定。室外供水和室内消防系统用水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有机整体,设计、施工、验收时应统筹考虑,今后规范修订时对此应进一步明确。
其他文献
由于山体的特殊地质背景及人类工程活动,陈家湾滑坡在平面位置上以中间山梁为界分为Ⅰ号、Ⅱ号滑坡及潜在不稳定斜坡.通过地质灾害勘察,研究了滑坡特征及其地质成因机制,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仅Ⅰ号滑坡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为此,根据滑坡地形特征、稳定性分析结果,结合保护对象,对Ⅰ号滑坡提出了"抗滑桩+截水沟"和"预应力锚索+抗滑短桩+截水沟"两种防治方案.通过对比分析,推荐"抗滑桩+截水
北京地铁14号线03标段是双洞单线隧道,采用矿山法施工.在北京西南的卢沟桥区域下穿已经建成运行的南水北调中线既有管廊工程.为保证南水北调中线既有管廊构筑物的绝对安全,地铁隧道工程在暗挖施工中采用了超前预注浆和后续径向补充注浆的施工方案.从效果评价检查情况分析,后续径向补充注浆工程对管廊的保护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家经济和基础建设的迅速发展,掌握IPD理念,进一步优化工程项目流程,在实际项目中有效集成BIM技术和精益建造关键技术,已经成为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以BIM技术和精益建造关键技术电子看板作为支撑,系统分析了BIM技术支撑下的IPD组织结构框架以及基于BIM的IPD模式下多主体综合信息管理模式,并设计出IPD模式下的看板管理系统,实现建筑项目的准
随着近年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集合住宅的存量和增量都非常巨大.房龄增长带来房屋劣化过程将加速,这将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和市场需求.基于大数据的维修管理系统将服务于不断增长的修缮需求.本课题以学校教工住宅为实际案例,该系统整合维修过程管理、维修记录管理、维修审批管理、技术支持管理等模块.建立大数据分析的系统开发框架,实现维修过程管理功能,其目标是实现大数据采集,服务于住宅劣化诊断与住宅维修构造优化
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阐述了全球化和社会转型为建筑师职业群体带来阶层和职业角色的变化,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获得了个体的自由,建筑师类型出现分化,以个体意识和身体意识为标志的转型展示了新一代建筑师的群体和个体特征.
室内绿化设计是室内设计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引入碳汇概念,指出应该充分重视室内绿色植物的固碳释氧作用,并提出了按照植物的固碳能力选择室内绿色植物、确定绿化面积和相关设施的设计策略,以期为降低内部空间的碳排放量做出贡献.
化石燃料能源短缺和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因此,可再生和可持续能源在未来能源消耗中正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占整个一次能源使用量的近40%.本文中提出了一种结合各类可再生能源,革新的以研究为基础的验证测试平台——零耗能实验室(ZφE).文中会详细介绍其概念,独特的功能和通过实验操作的性能.新的零耗能实验室的试验结果可以为未来零耗能建筑的发展开辟一个很好的视
以地域性和气候特征为基础,采用分析,提取和演变等方法,以陶海牧场农村住宅原型设计为例,在方案形成过程中,从传统蒙古族生活空间模式和传统民居被动节能手法入手,进行地域性低能耗自循环住宅原型方案设计.探索基于地域性和气候特征的住宅原型设计模式,旨在使极端寒冷气候下的住宅设计过程更加理性、科学,以期待为农村低能耗自循环住宅设计提供科学的设计依据、方法与手段.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乡镇的自身文化根基薄弱、物质文化遗存较少,乡镇景观风貌特征与民族文化正逐渐被弱化并趋于消失.本文尝试通过四排赫哲族乡一个案例的研究,以保护和传承文化要素为前提,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要素内涵,探讨少数民族乡镇如何充分利用自身文化要素在乡镇景观风貌塑造中的独特优势,抓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契机,并为其他少数民族乡镇文化要素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公众聚集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群死群伤火灾事故时有发生,带来损失的同时也给消防监管部门敲响警钟.本文就如何认识这两类场所的火灾危险性,提出了必须从这两类场所的词义、关联、区别上入手,找出不同,找到联系,更好地在设计、监督管理、使用上认识公众聚集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危险性,从而避免火灾损失.在消防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面前,由公众聚集场所的人员不确定性决定了在使用前的源头处设置较为严格的准入门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