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业务服务抽象的服务可用性保障问题研究

来源 :第一届全国服务计算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_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上Web服务资源具有自治性和动态性,单个资源的可用性不尽确定,服务使用者面临服务不可控的问题.针时该问题,本文在已有业务服务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业务服务运行时动态切换技术和业务服务继承关系以保障服务的可用性,证明了该方法能够分步提高服务调用的可用性,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可用性计算方法和业务服务调用算法,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和仿真实验评价了其可用性保障能力.
其他文献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FD)和数值传热学方法,建立了空气通道内三维流动和传热、传质的数学物理模型,探讨了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芯体通道内风速、压力以及相对湿度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芯体的结构参数对其阻力性能有重要影响。该研究对空气-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优化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程度也与日俱增。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环保方面的因素,以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在低温环境下机组难以启动、室内供暖效果差且能损大等问题,将相变蓄能装置引入到热泵系统中,提出了空气源复叠式热泵系统,将热泵平时高效运行时的余热转存到蓄能装置内,使之作为热泵高压级压缩的低位热源。介绍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了空气源复叠式热泵系统在低温环境下的工作特性,结果表明,利用空气源复叠式双级耦合技术提高了机组的制热性能,从根本上解决了能量来源不足的问题。
本文介绍了在空调设计过程中利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DeST对某五星级酒店的空调负荷构成进行分析,得到酒店建筑的负荷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新风负荷,通过设置全热回收装置回收排风能量,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服务计算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使得基于Web服务重用的随需应变的分布式应用系统开发方式得到迅速普及。而随着Web服务的迅速增加,网络上分布着大量功能相同、非功能特性各异的服务,如何在功能相当的服务集中选择质量较优的服务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基于服务质量的服务选择方法,无论是局部最优或是全局最优策略,在服务选择过程中均将服务库中所有服务纳入选择范围。本文引入数据库查询中的skyline方法,利用
构建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新型流程模式及其应用已成为当前软件技术发展的关键。因比,迫切需要研完一种满足按需流程的服务组织方式,既能有效地利用现有的Web服务资源,又有利于提供一体化的服务资源访问机制。云计算的特征和优势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然而,当前的云计算架构存在成本、效率、安全性等问题,未能很好地解决业务流程方面的应用。本文研究了基于社区云的按需业务流程的生成方法,提出了将服务节点虚
云存储是分布式存储技术与虚拟化技术结合的产物,是分布式存储技术的最新发展。云存储意味着存储可以作为一种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相时于当前各种C/S计算模式的GFS.HDFS,Sector等云存储文件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对等计算模式的云存储文件系统通用模型,并采用Kademlia算法构建了原型系统MingCloud.MingCloud能提供基本的数据存储、读取、删除、搜索等存储服务功能并突出了系
覆盖控制技术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础技术之一,主要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空间资源的优化分配,以满足用户的感知需求.覆盖节点的连通性是覆盖研究的关键问题,它决定了感知数据能否最终传递给用户.已知的研究并未涉及目标覆盖确定部署应用的连通性问题.因此,本文针对目标覆盖的确定部署应用,首先分析了目标覆盖中的连通性问题。并首次提出了针对目标全覆盖与维护节点集连通性关系的连通临界条件.其次,时于连通性条件无法满足的
随着互联网中Web服务的急剧增长,大量服务资源已呈分布异构状态,仅仅靠单纯的语义信息已经不能满足Web服务的动态集成和随需而变.尽管网络通信协议、基于XML的各种信息交换协议基本解决了网络信息资源之间互连和互通的问题,但自治异构的Web服务之间的互操作问题还有待解决.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基于国际标准ISO/IEC 19 763-3:MFI4OR,构建了一种语义互操作性Web服务注册管理框架,并提出了
在请求密集的关键性业务应用中,如何增强业务流程管理系统(BPM)的水平扩展能力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BPM系统的可扩展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单节点计算资源瓶颈的流程运行时分布式调度算法方面,但对于流程数据管理对BPM可扩展性的制约关注不够.本文在对业务流程数据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和分布式键值存储系统的优点,提出了一种能够改进BPM可扩展性的流程数据管理机制,并将其运用于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