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抗真菌抗生素分离与纯化的研究

来源 :第五届全国化工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筛选得到的一株链霉菌能分泌一种新型抗真菌抗生素。本文对该抗生素的分离和纯化工艺进行了研究。采用的方法为有机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柱层析、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等,获得了一个具有抑菌活性的组分,最大组分的分子量为209.16,色谱提取物的MIC 达到14μg·mL-1。
其他文献
为回用循环冷却排污水,设计了一套基于膜技术的排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由前置预处理、超滤、反渗透等部分组成,用以去除水中悬浮物、胶体颗粒和溶解盐类,降低排污水的浊度、污染指数和含盐量。系统出水接入原有水处理车间的除盐设备,经深度除盐后作为锅炉补给水回用。同时,也可作为循环冷却水的补充水回用。在简要介绍超滤、反渗透技术后,着重介绍了该系统的工艺流程及试验分析。该系统的投用可以降低循环水的浓缩倍率,减少电
研究一种在同心管微通道内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LN)的新方法。实验用同心管微通道由一根内管(不锈钢毛细管)和一根外管(玻璃管)构成。以softisan100(C3-C8 混合脂)丙酮溶液为脂相,以Poloxamer 188水溶液为水相,用精密注射泵分别将脂相和水相注入内管和外管。两相在外管中相遇并继续向前流动,由于脂相中有机溶剂迅速向水相扩散,使
利用动态接触角分析仪FT200,观测并捕获了甲苯-丙酮-水和水-丙酮-环己醇体系在溶质丙酮由静止液滴向周围连续相传质时引起的界面对流现象,测定了这两种体系界面张力随溶质浓度的变化,发现水-丙酮-环己醇体系界面对流比甲苯-丙酮-水体系剧烈。在甲苯-丙酮-水体系中加入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测定了甲苯-水体系界面张力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不同表面活性剂
在一套Φ500×12500mm的大型有机玻璃冷模实验装置中,采用容积法测量了不同操作条件下自由空域内双组份混合颗粒的饱和夹带量。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由空域内双组份混合颗粒的饱和夹带量随表观气速的增加而增加。当表观气速小于0.6 m·s-1时,随表观气速增加明显;当表观气速大于0.6 m·s-1时,随表观气速的增加趋势减缓。当表观气速小于0.51m·s-1时,双组份混合颗粒的饱和夹带量随小颗粒质量分率
玉米发酵法生产丙酮-丁醇-乙醇(ABE)有机溶剂过程中,存在着带有羟基的化合物葡萄糖等,而产物ABE中的乙醇和丁醇也带有大量的羟基。为了考察其对丙酮-丁醇-乙醇分离因子和通量的影响,本文利用自制渗透汽化膜考察了带有羟基的化合物如葡萄糖等的存在对ABE 溶液分离性能和通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等的存在对于ABE中丙酮、丁醇、乙醇的选择性影响很小;但对于双组分的乙醇水体系,由于乙醇所带的羟基较多
采用滑移流的多种滑移边界模型统一方程,将二维Navier-Stokes方程在等温假设条件下进行微扰动展开,推导得到统一滑移边界模型的压力分布、速度分布和质量流率理论公式,并以氩气为介质,分别计算了二维微槽道中出口克努森数(Kno 数)处于0.052~0.254的微流动的压力分布、速度分布和质量流率。将计算结果与采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DSMC)模拟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模拟计算范围内,它们
The study of this experiment takes the polyethylene glycol(PEG)-potassium citratetwo-phase system. And the experiment is used for the cloud titration method inspecting the situation of the different m
本文针对从木糖醇母液回收木糖醇的问题,讨论了木糖醇的生产技术和分析方法,以及木糖醇母液的离子交换树脂、毛细管区带电泳法等分离工艺的研究进展。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pported ruthenium catalysts as well as their performances for hydrogenation of carbon dioxide(CO2)to formic acid have been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 The surface propert
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作为抗凝试剂和抗栓试剂肝素理想替代品,目前已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清洁高效低分子量肝素制备技术的缺乏却极大地限制其应用。在众多低分子量肝素制备技术中,酶降解法以其反应条件温和性、无毒且易实现生产连续化的优势脱颖而出。本实验室前期从一株肝素黄杆菌中克隆得到肝素酶I的基因,利用融合蛋白技术构建了高效生产可溶性肝素酶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