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碎片化到整体性:新时代项目审批体系研究--以长沙市项目审批改革为例

来源 :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aringro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项目审批改革不同于以往,是以"多规合一"改革工作基础推进和实施的.对地方政府的项目审批改革进行实践和理论的研究,大多关注利益协调、行政审批流程改革,而本轮改革主要体现了政府"整体性"治理特征.改革前的长沙项目审批在审批事权、用地管控、审批主体等方面表现为"碎片化"的特征.自2015年以来,长沙市以"多规合一"改革为契机,以"整体性"治理策略促进项目审批实施和管理体系的建设,通过依法完善"多规合一"的顶层设计框架、建立审批流程实施体系、审批平台体系和机制保障体系等措施,在以"多规合一"为基础的项目审批改革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长沙模式".
其他文献
历史城镇相比普通城市,应更加注重历史形态的体现、文化遗迹的存留,以及历史环境的延续.历史城镇保护的可持续性体现在地方传统特色原真性与遗存空间载体生命力延续的两个方面上.作者将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视为一个连续性的时空过程,基于历史基底、规划基点、规划方案与实施现状四个时空断面的比较分析,解析出江苏历史文化名镇窑湾规划保护与地方文化旅游开发过程的得与失,从规划保护可持续性两个方向延续需求视角,探讨了保护
基于实地调研访谈探讨兰州市雁滩土地征收后长时间尺度的空间治理模式演变、动力机制以及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渴望增加中国欠发达地区城市的"西部经验".主要结论如下:兰州市雁滩的空间治理模式划分为2002~2007年政府主导型空间治理模式、2007至今村委会-市场合作型空间治理模式两个阶段,虽然与东部地区土地开发中的空间治理模式演变路径大致相同,但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的差异,存在着时间错位;失地农民缺乏市民身
随着城市化推进,人口流动加剧,区域医疗资源配置与人口空间结构的矛盾日益凸显.人口收缩及老龄化的问题加剧了医疗资源的消耗,这对医疗设施规划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以收缩城市为研究背景,对明光市乡镇医疗设施进行实地调研并收集资料,基于百度地图及日本国土数字信息GIS网站的POI数据,运用ArcGIS平台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究明光市乡镇医疗设施发展现状.结果表明:明光市乡镇医疗设施在空间布局及可达性上存在分布不
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提出的开展人性化、精细化道路空间和交通设计的要求,加强道路空间地下管线工程与道路交通工程之间的统筹协调,减少车轮碾压井盖问题,提高驾驶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针对市政管线综合规划中以管线中心线确定管线水平位置的做法,本文归纳总结各类市政管线中心线与检查井中心线的偏移量(以下简称偏移量),将各类市政管线基础数据分类、汇总,建立市政管线检查井偏移量查询系统,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规划日益火爆.在人力、物力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现有乡村规划大多沿用城市规划范式,由于未能顺应乡村自有的演化规律,缺乏针对性与可推广性,产生了诸多问题.所以研究一套特有的乡村规划范式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乡村中最普遍的类型——传统农业型乡村.本文对已有的规划范式进行了研究,以遂宁市安居区会龙镇的乡村为例,分析了传统农业型乡村的现状特征与规划困境,并初构了惯例分
全球性的人力、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引发了以流动性和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新空间形式的嬗变,即流动空间.城市流要素空间流动强度和方向可以综合反映城市群内部网络分布特征,基于实际发生的信息流和客运流是研究流空间网络格局的有效手段.本文采用通信时长(包括固网和移动)、互联网关注量等信息流,以及长途汽车发车班次、客运铁路班次等交通流对山东半岛城市群流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要素流
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以来,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显著,有发展潜力的近郊乡村呈现出复杂、复合的动态发展特征,乡村规划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以湘北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湖南省益阳市碧云峰村作为实证,针对其发展中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空心化、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生态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从提升乡村社会弹性、经济弹性、生态弹性三方面入手,结合乡村聚落空间微更新,探讨城乡一体化大背景下乡村
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中国首批14座沿海开放城市2012年至2016年间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并进行类型划分.结果表明:14座沿海开放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普遍得到提升;发展水平位次处于中高等水平的城市较多,且位次变化较为频繁,整体发展水平呈"橄榄球"型分布;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南北,南方城市发展水平较北方城市的发展水平要高,并对存在的发展差异做了分析.
从城市规划角度中对低收入外来务工人员的不公平对待进行反思.首先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大城市对于低收入外来务工人员的政策,发现大城市从对外来人口无差别的控制到针对低收入外来务工人员的单一到综合手段的控制.通过大城市对于低收入外来务工人员控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原因分析,对低收入外来务工人员价值的认识及其进入城市的强劲动力,证明大城市过分控制低收入外来务工人员本身的不合理与不可行.进一步对"以人为本"城市规
快速城镇化所引起的城市特色危机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基于公众感知的视角,以南京老城中的自然要素"林"为表征的城市特色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历史演变过程,并明确定义: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网络体系及其承载的包括山水、历史、文学意向和生态等在内的古都文化内涵.通过建构公众感知度评价体系,结合"专业/设计"和"公众感知"两种评价方式,明确南京老城"林"之城市特色的公众感知意向结构:公众感知度Ⅰ级的"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