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北缘三危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证据

来源 :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y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和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Molnar et al.,1975).阿尔金断裂作为青藏高原的西北边界,其北东向的形变分配,对解释青藏高原的动力学机制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阿尔金断裂的形变分配方式主要存在以下观点:中新世中期,断裂延伸进入蒙古、俄罗斯,甚至鄂霍茨克海地区(Worrall et al.,1996);断裂在东延至阿拉善块体南缘处以一簇“帚”状断裂组的形式,实现形变的分解(陈文彬等,2006);断裂东段的形变主要通过祁连山、大雪山等山体的隆升、缩短实现(Zhang etal.,2007).然而,以上观点多未提及阿尔金断裂一条重要伴生分支—三危山断裂,很少讨论该断裂在阿尔金断裂东段形变分配所扮演的角色.为了从活动构造角度研究三危山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在遥感资料解译、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堆积物的光释光断代结果,给出了断裂在晚第四纪以来左旋走滑速率的最小值和断裂东段三次古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限.研究结果表明,断裂在距今1.4和2.0万年以来左旋走滑速率的最小值分别为(0.33±0.04)mm/a和(0.28±0.03)mm/a;断裂东北段上开挖的探槽共揭露出3次古地震事件:距今最远的一次事件E1发生在约5.3万年前,接近5.3万年;第二次事件E2发生于距今约4万年之前,5.3万年之后,更接近4万年;距离最近的事件E3发生于距今7.42~2.47ka.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合成了高纯度的以正己二醇作软段的二苯甲酸构造块,然后与4,4-联吡啶组装合成主链型超分子液晶聚合物,利用DSC和偏光显微镜研究了其相态结构.
本文报告了利用Fe细胞色素C可以迅速的被抗坏血酸还原为Fe细胞色素C的反应,通过UV-Vis观测在549nm出的吸收,研究了外端为羟基的、不同代数的树枝状大分子与天然蛋白质细胞色素C的结合作用,探讨了其作为仿生抗体的可能性.
本文通过分析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树脂吸蒸馏水吸生理盐水倍率及不同盐溶液中聚丙烯酸钠吸水树脂吸水性能与溶液离子浓度的关系以及不同阳离子、阴离子对吸液性能的影响,研究了聚丙烯酸钠高吸水树脂的吸液性能.
本文以单体丙烯酸丁酯(BA)、交联剂甲基丙烯酸羟丙酯和油溶性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来溶胀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种乳液,再交联聚合,并在聚合过程中补加适量的乳化剂,得到稳定的LIPN PDMS/PBA胶乳.详细考察了不同乳化剂用量与是否补加乳化剂对其乳胶粒的形态和尺寸,聚合动力学以及聚合稳定性的影响.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高分子缓释保鲜材料的配方和工艺及应用于荔枝的保鲜效果,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其变化对荔枝生物热产生及生物传导的影响规律.结果对荔枝乃至亚热带水果的贮藏保鲜工艺的改进及设计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拟用步进扫描红外光谱仪结合频率域的多调制技术研究聚氨酯薄膜的动态红外红性二色性(DIRLD),描述聚氨酯分子结构在动态拉伸过程中的取向变化.
新生代以来,受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影响,帕米尔高原大幅度向北推移"突刺",引起其周缘数千米厚新生代地层发生强烈构造变形,成为全球地壳缩短最为强烈、隆升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帕米尔高原东缘挤压塔里木盆地,在其盆山耦合带发育弧形断裂带及褶皱冲断带.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沙箱物理模拟和离散元数值模拟实验方法,着重分析了帕米尔东缘不同构造段内不同角度走滑断层对构造变形演化的影响以及区域滑脱体系对塔西
造山带庞大的地形载荷是控制区域变形以及应力分布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龙门山冲断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与四川盆地之间,一直以来因极陡地形闻名于世,是中国大陆最重要的地形过渡带之一.此外,龙门山还表现出强烈的地形分段性特征,表现为南陡北缓的特征.并且2008Mw7.8汶川和2013Mw6.6芦山两次大地震都集中在龙门山南段高陡地区.相关余震分布以及汶川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也表现出对应的分段特征.因此,推测冲
本文介绍了帕米尔—西南天山两大体系碰撞对接、西南天山前缘晚新生代磁性地层结果、帕米尔东北缘新生代古地磁结果和帕米尔-西南天山构造隆升时间序列及新生代构造演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