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气象要素下地面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来源 :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ermiss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面臭氧作为一种光化学污染物,近年来随着机动车的急剧增加而显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本文分析了2009 年7 月到2011 年6 月的数据,得到两年的年均值分别为30.7ppb 和33.0ppb,增长率为7.5%。通过分析地面臭氧日均值变化图,也可以看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同时地面臭氧浓度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产生季节性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地面臭氧的生成原理,地面臭氧作为一种二次污染物,需要氮氧化物、CO 和挥发性有机物在光照条件下生成,因此光照和温度是最为重要的外界环境。也因此地面臭氧浓度在14-15 时出现一日中的最大值,在6-7 时为一日中的最小值。地面臭氧浓度也并没有因为光照和温度的影响在夏季达到最大值,那是因为其还受到其它气象因素的影响,如日照时数、风向风速和相对湿度等。我站一般在6 月份进入梅雨期,直接造成6 月份有近一半的天数没有日照。夏季较多受西南偏南和西南风向的影响,同时这些风向的风速较大,也一定程度的抑制了臭氧的产生。在文中,我们得出结论,臭氧浓度在相对湿度为60-90%时,相对湿度越大臭氧浓度越低,相对湿度越小臭氧浓度越高。夏季由于相对湿度最大,为81%左右,地面臭氧受相对湿度的影响就较大。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夏季臭氧值小于春季的臭氧值。由于我站秋季相对湿度也较大,臭氧浓度值受到一定的影响,使其小于春季的值。而冬季受到日照强度和气温的影响,显现出全年低值,2-3 月份浓度值随气温升高而逐渐升高,5 月份达到最高值后,6 月份因梅雨、晴天日数较少,浓度开始下降,夏季因相对湿度和风向风速的影响出现一个谷值,然后在秋季达到阶段性峰值,随后又开始减小直至冬季达到全年低值。
其他文献
2009 年10 月份利用北京人影办新引进的PMS 粒子测量系统在济南及周边地区探测的气溶胶资料,分析了济南及周边地区的气溶胶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气溶胶与逆温层和大气温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垂直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逆温层的存在和相对湿度峰值对气溶胶的分布影响很大。逆温层附近和相对湿度峰值区会产生较高的气溶胶数浓度,造成气溶胶粒子的累积。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最大量级可达104 cm-3,
利用米散射理论、外混合模型、均匀球模型和分层球模型考察了黑碳和硫酸盐的混合气溶胶粒子在内外混合状态下的辐射特性,据此分析了混合方式、容积含量和粒径对辐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次散射反照率和吸收效率因子对黑碳含量和混合方式很敏感,非对称因子和散射效率因子对两者的变化较敏感,消光系数(消光效率因子)对两者的变化不敏感。均匀混合的吸收最大,壳-核模型次之,外混合的吸收最小。壳核模型中黑碳为核的分层球模
根据陕西省2007-2009 年15 个酸雨观测站的资料,研究了陕西省降水pH 值,酸雨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2007-2009 年平均酸雨频率33.8%,强酸雨频率14.0%,西安、渭南、米脂、延安、咸阳、安康、石泉和略阳8 站酸雨频率超过全省平均值;榆林、宝鸡、扶风和铜川2007-2009 年未出现强酸雨,咸阳、略阳和石泉等3 测站强酸雨频率超过全省平均值,。咸阳、安康、石泉
本文利用近30a 能见度观测资料,分析了关中盆地主要城市能见度变化特征:能见度变化趋势在关中东部和西部存在较明显的差异;1980 年到2007 年宝鸡能见度呈现较弱的上升趋势,西安、渭南、咸阳三个地区1980-2007 年能见度呈现下降的趋势;1980 年后关中地区能见度基本是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东部和西部的能见度差异呈加大的趋势。同时分析了2001-2009 年MODIS 卫星气溶胶产品,气
陕西省属大陆性季风气候,自北向南划分三个温度带,西安市位于陕西中部关中地区,年盛行东北风,年平均降水量为573mm,降水主要集中于7-9 月,受北部大风天气及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颗粒物污染成为影响西安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考虑数据资料的全面性,本文利用2005-2006 年西安市区五个监测点位的PM10 浓度监测数据,并对各监测点数据进行异常值检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个监测点的累计贡献率,从
对上海地区2001-2010 年环境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2010 年世博会期间(5~10 月)的空气质量为2001 年上海有环境监测数据以来同期最优:其优良率最高、污染日最少、平均API 指数最低、夏季连续3 个月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也为历史同期仅有。基于客观资料的统计方法和环流场异常特征分析,本文进一步利用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 再分析资料、国家气候中心的环流指数监测数据及上海近地面气
利用1993-2007 年的辐射资料,剔除了当天的总云量、或是14 时的云量超过2 成的情况,计算了上海地区的大气透明度值,可以看出:1、上海地区的大气透明度总体趋势是好转的,同时大气透明度有明显的年变化特征;2、1993 年-2007 年,上海地区的年平均大气透明度值变化不明显,2002 年、2003 年大气透明度值明显下降,2004 年又有明显的好转,从2004 年至2007 年的4 年间,上
利用2006-2010 年上海徐家汇、崇明、宝山、金山和浦东五个监测站的臭氧资料,分析了上海地区不同功能区臭氧的浓度特征。无论是中心城区、工业区还是郊区,2006 年臭氧的年均浓度最低,其中徐家汇和浦东两个站的年均差异最明显,主要是因为2006 年春末和夏季的臭氧浓度明显低于其他年份,冬季各年的臭氧浓度差别不大。以徐家汇为例的综合分析表明,2006-2010 年五年的气象条件变化不大,日照时数、温
酸雨是指pH 值小于5.60 的大气降水,它的形式包括:雨、雪、雹等。酸雨是因人类活动(或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导致区域降水酸化的一种污染现象,对公众健康、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全球变化都有重要的影响 [1]。酸雨中绝大部分是HSO4 和HNO3,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的SO2和NOX [2]。酸雨这一环境问题已给工农业生产及人们生活造成潜在的危害,应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围绕酸雨与气候的关
长江三角洲区域已经成为我国四大霾严重区之一。本文通过分析2009 年临安区域本底站PM10 浓度数据,研究霾天气下临安区域本底站PM10 浓度变化特征。观测点设在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该站坐落在浙江省临安市横畈镇大罗村,东经119°44′,北纬30°18′,海拔138.6m,由环境颗粒物监测仪(R&P 1400a)测定大气中气溶胶质量浓度。结果表明, 2009 年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PM10 年平均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