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在慢性肾脏病防治中的应用

来源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治未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国际中医治未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成为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其特点为起病隐匿,呈持续性不可逆发展,如不能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则进入终末期肾衰竭.早期干预早可以显著的降低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并发症,延缓病情进展,延缓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的时间.笔者根据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特点以及加重因素,认为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来指导对慢性肾脏疾病进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治未病"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慢性肾脏病的"未病先防"应从积极治疗原发病、慎用肾毒性药物等方面进行,而"既病防变"则包括饮食调摄、扶正御邪、中医辨证治疗等.
其他文献
陈文中论治儿科疾病,重视小儿体质特点,提出"养子十法",发展儿科诊断方法,详析惊风病源治法,顾护脾胃善用温补.
本文介绍南宋时期养生编著《养生类纂》的养生思想与特色.《养生类纂》是一部养生摘要著作,引用了数十种南宋以前的养生古籍,总结了南宋以前古人的养生智慧和实践经验,其中大多数养生的理念与方法仍适用于现代的人们。书中对于养生的态度积极,颇具治未病思想,主张形神并养,重视起居养生、饮食养生、环境养生等养生内容,其养生思想和方法颇有特色,既遵循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养生理念,又揉合了儒家、道家、中医学等多
中医药膳学,是在中医学、烹饪学和营养学理论指导下,将中药和食物配搭起到养生、预防和治病疾病的作用.中医学胸痹心痛病轻证的患者可以采用中医食疗法以取得调理体质和改善病症的治疗作用.此文以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对胸痹心痛轻证的药方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进行组方探讨.
肿瘤康复期是肿瘤治疗的继续.以"治未病"理论指导肿瘤康复期的中医治疗,对于延缓和减少肿瘤的复发与转移,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活习惯病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所引起的、主要发生于人中年之后的亚健康状态以及相关疾病.现代医学在对生活习惯病的防治方面主要强调被动的改善生活习惯,而高效低毒的制剂较少.中医学强调"治未病",具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配方制剂,效果好,毒性低,应用范围广泛,可以对多种生活习惯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益气活血化痰制剂经动物和人群的实验以及临床证实,在防治高血脂和酒精性肝损伤方面有良好效果.因此,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应用中医的饮食疗法和其综合治疗,可早期预防并防止其加重,同时根据实际,使用多种防治方法,使其发挥各自优势,相辅相成,可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当危重疾病合并发生胃肠动力障碍时,其进展及预后都受到重大不良影响.因此,在改善危重疾病患者的胃肠动力问题是治疗中关注的重点.目前主要使用的促胃动力药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难以获得良好效果.针灸促进胃肠动力已经在多种消化系统疾病中获得证实,其安全性有效性使得针灸在危重疾病中并发的胃肠动力障碍具有了良好的应用.但因为针灸应用时间不长,存在刺激部位和刺激方式参数多种多样、缺乏客观评估指标等问题.当前需要降
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对导致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常见原因进行早期干预治疗,以期达到减少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和发展,最终降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的发病率.以肾内科为主,联合儿科、皮肤科、医院体检中心,对呼吸道感染儿童、皮肤脓包疮感染以及健康体检发现尿红细胞或尿蛋白者进行筛查,体质辨识,并根据具体情况早期中医干预治疗.结果:有可能找到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与患者体质的偏颇之间的相关性,制定出一套预防肾小球肾炎
"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导预防、保健、养生的重要理论思想,涵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倡导人们重视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在未生病之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生病之后防止疾病发展,疾病痊愈后防止病情复发."治未病"的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和崇尚自然的社会理念,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同时对中医防治皮肤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疗体系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是中医预防治疗学的特色和优势,以中医"治未病"理论为基础,在常见慢性骨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进而将"治未病"思想更好的应用于慢性骨病的防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