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用四价细菌灭活疫苗免疫防治应用研究

来源 :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ai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纯化的中华鳖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M为免疫原,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共制备了3株针对中华鳖免疫球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了由单抗3H3介导的三抗体夹心ELISA(TAS-ELISA)方法进行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将分离自中华鳖主要细菌性疾病如肠道出血性败血症、鳖穿孔病(疖疮病)、红脖子红底板病、鳖腐皮病的四株病原菌,在3.5[%]福尔马林溶液中24h全部灭活;经灭活的四株菌加蜂胶作为佐剂,制成总含菌量为6×109个/mL的四价菌苗。小批量免疫50只体重约100~150g/只的健康中华鳖,后肢肌肉注射,免疫剂量为0.2mL/只;并设置对照组,后肢肌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共接种20只健康中华鳖。分别于免疫前及免疫后10d、20d、30d、40d、50d、60d、80d和100d时,随机采集3只受免中华鳖和1只对照组中华鳖的血液并制备血清,用所建立的单抗介导的TAS-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抗体ELISA效价。结果表明:当中华鳖免疫后40d,血清中抗体ELISA效价达到最高,为1:1.28×104。免疫后50d将受免中华鳖分成四组,分别用四种菌株以5LD50(9×106个/mL)攻击,0.5mL/只,进行攻毒实验,免疫保护率均达到100[%],而对照组死亡率均为100[%]。这些结果表明,用蜂胶作为免疫佐剂进行鳖用四价疫苗的免疫,取得了较好的免疫效果。同时用上述制备的鳖用四价疫苗开展鳖生产性免疫预防试验,试验表明鳖存活率有较大提高,能有效地防治养殖鳖主要病害的发生。
其他文献
论述了温家宝总理2009年12月18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提出的,我国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宏伟目标,以及汽车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列举了高寒地区汽车冷车起动困难、取暖困难、柴油结腊传统采取的措施,指出这些措施的弊端,提出一系列节能减排降低单位GDP能耗、低碳经济的解决问题的创新装置,并提出南北
全球两大危机(金融危机、生态危机),严重损害五大州人民的宝贵生命和中低收入家庭的生存利益。其根源在于旧经济秩序下,国际垄断集团超额利润驱动下,导致自由市场失灵和反科学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在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以及缓解温室效应,摆脱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其实质要求改变旧经济秩序,调结构转方式,寻求经济增长与环保、资源、能源协调平衡,成为新的金融经济增长点;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人类生存发展观
以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探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的几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创新思维,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生活是一种自觉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生存的基础。水体保护,关乎民生,迫在眉睫。从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教训,以及对太湖水污染的治理,告诉人们要引以为戒,珍惜目前来之不易的人类生存环境。呼吁建立绿色、环保的低碳生活的科学决策制度,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污染减排,倡导低碳生活,拯救生存环境,呵护美丽的地球家园。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也需要发展低碳经济,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中,需要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开展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以及实现低碳生活方式。
嗜水气单胞菌丝氨酸蛋白酶和溶血素是该菌重要的致病因子与保护性抗原。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TPS-30 株为江浙一带鱼类暴发病病原主要血清型O:9的代表株。本研究利用PCR 方法扩增嗜水气单胞菌TPS-30 株的丝氨酸蛋白酶基因(Spe)和溶血素基因(Hly),将基因Spe 和Hly 通过柔性片段进行融合,并将融合片段插入 pET32a的多克隆位点,构建成重组融合表达载体pET32a-Spe-Hly。将
青蟹越冬是青蟹养殖过程中利润极高的环节,但越冬养殖过程受气候、水环境、病害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对青蟹越冬的技术关键还缺乏了解,使得青蟹越冬养殖风险很高。越冬青蟹有时疾病和大批死亡可集中在几天内发生,且无有效的控制手段。近年来,免疫增强剂成为甲壳动物病害防控的重要手段。作者通过青蟹免疫增强剂的筛选以对试验塘养殖青蟹免疫增强剂注射和投喂结果,选择出能显著提高锯缘青蟹免疫指标和存活率的免疫增强剂青蟹免疫增
采用3种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AluI、RsaI、HaeIII,通过富集文库-菌落原位杂交法,构建了3个仿刺参微卫星DNA富集文库,共获得微卫星DNA序列583个,根据微卫星DNA的两翼序列设计了188对引物,筛选得到123个有多态性的位点。另外,对微卫星标记在仿刺参F1代家系中的分离方式进行了研究。采用45个已发表的微卫星标记,以3个F1代全同胞家系、每个家系各50个子代个体为实验材料,进行扩增分析
对网笼养殖的栉孔扇贝壳上污损生物的数量进行了研究,发现9~11月贝壳上污损生物的湿重分别为1.47g、0.49g和2.09g,与上壳重的比值分别为28.16[%]、10.24[%]和31.29[%]。通过在栉孔扇贝上壳添加上壳干重0.5、 1、 2、 3倍重的水泥,用以模拟附着在扇贝壳上的污损生物,设不添加水泥的对照组,对贝壳上污损生物的重量对栉孔扇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扇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野生型、人工养殖型以及由养殖型培育出来的子一代黄鳍东方鲀的内脏(性腺、肝脏)以及肌肉的河豚毒素(TTX)的含量。得出黄鳍东方鲀内脏含毒有强毒,其肌肉无毒;而经人工养殖后毒力会减弱。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河豚毒素的微生物起源学说,也为黄鳍东方鲀进一步作食用性研究奠定基础,从而促进黄鳍东方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采用105 ℃恒温烘干失水法( GB/T643521986)测定水分;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