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亲虾酚氧化酶、消化酶及肌肉组成的影响

来源 :第八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an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壳聚糖对克氏原螯虾亲虾酚氧化酶活性、消化酶活性及肌肉组成的变化存在着影响.平均体重为21.55±1.62g的克氏原螫虾分别投喂壳聚糖添加量为0.0%、0.5%、1.0%、1.5%、2.0%、3.0%的饲料,饲养60d后的结果为:1.0%和2.0%壳聚糖添加组血清中的酚氧化酶(P0)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33.88%和194.79%;各试验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2.0%组的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他各试验组谷丙转氨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各试验组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1.0%壳聚糖,试验虾肝胰腺中胰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161.38%和62.54%;1.5%壳聚糖添加组肝胰腺和肠道中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26.92%和2.63%.对克氏原螯虾亲虾肌肉成分进行分析表明,壳聚糖添加组,肌肉粗蛋白较对照组低;粗脂肪除2.0%组低于对照组,其他均较对照组高,其中1.0%、1.5%和3.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较对照组提高了7.69%、7.69%和10.26%;壳聚糖对灰分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水平为2.0%时,水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结果,壳聚糖在克氏原螯虾亲虾饲料中添加1.0%左右有利于其免疫和代谢.
其他文献
本实验以实用饲料喂基础,通过两个为期90天的生长实验,分别在27ppt和1ppt的盐度下,比较研究饲料中锌(以硫酸锌为锌源)的不同添加水平(13.8、27.6、51.8、104、172、242、345mg/kg饲料)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虾体特定金属离子含量、血液生化成分(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细胞计数和肝脏酶活(钠钾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
为确定三疣梭子蟹对蛋白质的适宜需要量,进行了为期8周的生长实验.以鱼粉、豆粕、小麦蛋白粉和磷虾粉作为蛋白源,设计了6种等氮等能饲料,饲料中蛋白质梯度分别为30%、35%、40%、45%、50%和55%.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养殖单元放养平均体重为2.50±0.25g的三疣梭子蟹20只,实验采用长方形塑料筐,每天投料1次,接近饱食量投喂.每个塑料筐用尼龙网分隔成大小相等的两部分,其中每部分单独放养一
采用不同浓度铜强化生物饵料卤虫,探讨不同强化处理的卤虫对中华绒螯蟹Ⅲ期幼体的生长、抗氧化酶活力和耐受盐度胁迫的影响.试验组1为对照组(未用铜强化卤虫组),试验组2-4分别采用含有不同浓度铜的海洋微藻提取物ωAl(0.1mg/ml-试验2,0.2 mg/ml-试验3和0.4mg/ml-试验4)强化卤虫.结果表明,各试验组间的中华绒螯蟹幼体发育指数差异不显著,其变化范围为5.75-5.93,但试验组2
试验选用鱼粉、豆粕、大豆浓缩蛋白为主要蛋白源,配置6个蛋白质水平梯度的饲料,对斑节对虾(1.03±0.02g)进行56天养殖试验,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含量对斑节对虾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斑节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在40%饲料蛋白组显著高于36%饲料蛋白组(P<0.05),而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饲料蛋白水平也显著影响斑节对虾体成分的变化,其中虾体蛋白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而呈上升趋
采用2×6因子设计方法,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分别配制了含1%和2%磷脂,6个氯化胆碱水平(0、250、500、1000、2000、4000 mg/kg diet)的12组等氮、等脂精制饲料,在室内水族箱条件下对体重为(0.22±0.01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进行为期6周的饲养试验,每处理组各设4个平行.结果表明:当饲料中胆碱的添加水平分别为1000mg/kg(1%的磷脂水平)和500mg/kg
以一种商业蝇蛆蛋白粉(经基因工程改造的家蝇蝇蛆)分别替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饲料中不同比例(0%,15%,30%,45%,75%,100%)的鱼粉.以各组饲料饲养初重为2.80±0.10g的幼虾8周后,取样测定生长指标、虾体组份、肝胰腺消化酶活力,以及血细胞中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及血蓝蛋白(HC)的基因
碳酸酐酶是一类含锌蛋白酶类,存在于无脊椎动物的大部分组织中,其催化的最重要反应是二氧化碳可逆的水合作用,具有维持机体酸碱平衡、调节体液pH的作用.本文通过RT-PCR和RACE技术获得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胞质碳酸酐酶(cytoplasmic carbonic anydrase,CAc)和磷脂酰肌醇连碳酸酐(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试验采用SFW-SSF复合人工湿地低频率循环处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塘水质,研究了人工湿地除氮作用及气动力学.人工湿地水力负荷(HLR)为1.65 m/d,水力停留时间(HRT)为0.42d.湿地运转期间,TAN、N02-N、N03-N、TN、C0DMnn去除率分别为37.9%、22.7%、8.0%、26.7%和14.7%,TAN、TN达到极显著去除(P<0.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三疣梭子蟹苗行为参数进行量化,得到活跃性和趋光能力参数,比较研究了不同阶段梭子蟹幼苗的行为在3个盐度水平(16、24、35)下的行为反应.结果证明,在低盐度胁迫过程中,蟹苗的活跃性和趋光能力有先增大然后再慢慢降低的趋势,在低盐度下胁迫2h后,幼苗群体活跃性和趋光能力比在正常盐度下有显著性提高(P<0.05),在4h后有显著性降低(P<0.05);在高盐度下胁迫2h后,幼苗群体活
为探讨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感染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的致病机理,采用溶藻弧菌人工感染健康日本蟳,分析了感染前后日本蟳鳃PO、SOD和LSZ活性变化及注射免疫多糖后的免疫保护率,研究了其超微结构的病理组织学.结果表明:溶藻弧菌感染对日本蟳鳃中3种酶的活性均有影响,感染6h-24h后,PO、SOD和LSZ活性均有一个上升的过程,但随着溶藻弧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