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位于小麦7D 染色体上的Yr18/Lr34/Pm38/Sr57 是一个对多种病害具有部分和持久抗性的慢病基因.随着对该基因克隆工作的完成,一批基于该基因序列的功能标记得以被开发.
【机 构】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业部西南小麦生物及遗传育种重点室,成都 610066 中国农业科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小麦7D 染色体上的Yr18/Lr34/Pm38/Sr57 是一个对多种病害具有部分和持久抗性的慢病基因.随着对该基因克隆工作的完成,一批基于该基因序列的功能标记得以被开发.
其他文献
Common wheat(Triticumaestivum L.) is the worlds major cereal crop and an important human food source.
长江中下游麦区常年受赤霉病、白粉病、黄花叶病、锈病等危害,培育抗病小麦新品种是控制病害最经济有效的办法.近年来,利用抗白粉病基因Pm21 和PmV、抗条锈病基因Yr26、抗黄花叶病QTL QYm.nau-5A 和QYm.nau-2D 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工作,育成各类抗病品系120 个,其中单抗型68 个,双抗型39 个,三抗型13 个.
截至目前,通过构建双亲本衍生的分离群体和QTL 作图,在小麦21 条染色体上均有赤霉病抗性QT 定位的报道.但是相当一部分与已知QTL 关联的标记在不同遗传背景品种构成的自然群体中难以重现,尤其是在大田环境下更是如此,一是因为大田环境下表型的变异较大,鉴定误差掩盖了本来就小的QTL 效应;二是因为育种群体经过多代的选择和积累的历史重组事件,使得QTL 区域的序列变异较为丰富,因此只有与QTL 紧密
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生选6 号"选用矮秆大穗、中感赤霉病的宁麦8 号为母本,以高产、中抗赤霉病的宁麦9 号为父本,F1 在昆明采用与玉米杂交诱导单倍体技术获双单倍体纯系,经连续多年田间农艺性状和抗性综合选择,2006~2008年参加全国长江中下游区域试验,2009 年通过国家小麦专业委员会审定,是中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近年来逐渐由传统重病区向黄淮麦区和北方麦区等扩展,严重威胁小麦生产安全.黄淮麦区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缺乏赤霉病自然发病鉴定条件,尤其是现有的抗源主要来自长江中下游麦区,在育种中难于直接利用,抗赤霉病育种也一直未引起足够重视.
对36 个河南省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系)进行苗期白粉病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利用IlluminaInfiniumiSelect90K SNP 芯片结合集群分离分析法(BulkedSegregate Analysis,BSA)规模化快速检测其携带的抗白粉病基因,同时利用已知与Pm4a、Pm4b、Pm8 和Pm21 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相应的抗白粉病基因.
我国是小麦赤霉病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以长江中下游麦区和东北东部春麦区尤为严重.目前选育抗性品种仍然是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而选择合适抗性资源,是进行小麦赤霉病抗病育种的前提和基础.
病程相关蛋白(PRs)分布广泛,种类多样,在植物抗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PR10 具有核酸酶活性和体外抗菌活性,参与了多种植物的防卫反应,但PR10 是否参与小麦抗白粉病目前尚无报道.
小麦白粉病是危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而控制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是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多年来,绵麦37 一直是四川麦区内高抗白粉病的主推品种.为发掘绵麦37 抗白粉基因及其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利用绵麦37与感病品种SY95-71 构建了SY95-71/绵麦37 F2 和F2∶3 群体.
Kundan 是印度一个半矮秆春性小麦品种,对叶锈病和条锈病具有良好的成株抗性.利用Kundan 和感病材料Avocet S 杂交的148 份F6 重组自交系群体,在墨西哥进行叶锈病和条锈病成株抗性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