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鞘内置管模型对大鼠运动协调功能及脊髓超微结构的影响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大鼠运动协调功能及脊髓超微结构的变化,对两种不同入路的大鼠蛛网膜下腔置管模型进行评价.方法:36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Yaksh组(Y组)和改良组(G组),每组18只.腹腔内注射10%水合氯醛(100mg/kg)麻醉后,Y组依改良Yaksh法沿枕部切口,经寰枕膜向大鼠尾端置管7cm,缝合固定.G组沿L3-4椎体间隙切口并暴露黄韧带;以18G针头探查并穿破黄韧带及硬脊膜(可见鼠尾突然出现侧摆或后腿抽动,针孔处有清亮的脑脊液外溢).经穿刺口向尾端插入PE-10导管,深度1.5cm,导管内充盈清亮的脑脊液提示置管成功.沿硬脊膜穿刺口周围涂抹适量骨蜡,明胶海绵细条填塞止血.分别于肌肉层、筋膜层及表皮三次缝扎固定导管,逐层缝合切口.术后第3天,经导管向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入2%利多卡因40μ l.每5-10秒钟以蚊式钳钳夹大鼠双后肢足底中心皮肤,至不再出现逃避反射的时间记录为局麻药起效时间.分别于置管日麻醉前15分钟、三天后注利多卡因前15分钟、注药后30分钟以斜板实验及BBB神经功能评分法进行行为学评分.最后一次评分后断头法处死动物,以导管尖端为中心切取5mm脊髓段制作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改变.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当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大鼠在给予利多卡因后30秒内均出现明显的双后肢运动麻痹,对疼痛刺激无逃避反射,药物起效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Y组一只大鼠置管过程中出现呼吸困难,于置管后第二天死亡.G组大鼠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观测期内无意外死亡.G组大鼠在各时点斜板实验及BBB评分无明显改变(P>0.05);Y组在置管后BBB评分下降(P<0.05),与G组相比较亦有所降低(P<0.05),斜板实验结果无明显变化(P>0.05).电镜观察可见两组大鼠脊髓组织超微结构均基本正常.结论:与改良Yaksh法相比,改良后的经腰椎穿刺置管法对SD大鼠运动协调功能影响较小,未引起脊髓超微结构改变,其置管途径更好地模拟了临床,适合于局麻药及椎管内麻醉的相关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探索磷酸激酶C(PKC)在酒精撤退引起的小鼠海马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体对酒精敏感性下降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其对GABAA受体亚基转运的可能调控方式。方法:在体
会议
  目的:探讨硫氢化钠(NaHS)预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对肝脏组织的影响.方法:清洁级雄性Witar大鼠30只,体重250~30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6):假手术组(S组)、
会议
  目的:通过观察七氟烷对失血性休克巴马小型猪肠黏膜水通道蛋白8(Aquaporin 8,AQP8)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七氟烷对其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巴马小型猪32头,随机分为4组,
会议
  目的:通过术前应用电针预处理观察趾部切口痛模型大鼠的镇痛效果和血液中NO及P物质浓度的变化情况,探讨电针预处理的镇痛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8只,体重23
会议
  目的:评价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海马神经元自噬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青年C57BL/6小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2只):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
会议
  目的:通过观察七氟烷对巴马小型猪失血性休克肠屏障功能的影响,从而探讨七氟烷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24头巴马小型猪随机分为对照组(S组)、失血性休克组(HS组)、七氟烷预处
会议
  目的:通过观察七氟烷对巴马小型猪失血性休克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cid binding protein,I-FABP)和细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BT)的影响,探讨七氟烷对
会议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损伤(CCI)模型人鼠予腹腔注射盐酸川芎嗪注射液后大鼠疼痛行为学的变化及对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探讨川芎嗪是否能减轻CCI大鼠的痛觉过敏并影
会议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FA)重复预处理(PC)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四组(n=8):缺血-再灌注组(I-R组)、预处理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