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發展史及其中國學生背景分析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toum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对于近代中国教育理论与实务的现代化过程有极大影响力.这所专业化师资培育与教育学术研究机构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吸引了为数极庞大的中国学生负笈修习,而它本身在当时美国师范教育发展中,真的有其足够学术声望与地位吗?这些就读该校的中国留学生究竟出身背景如何?他们在该校又跟从过哪些教授、学习哪些知识内容、如何消化吸收呢?他们回到中国之后如何依据中国情境,将惯学所得转化与实践呢?这些问题对于探讨哥大师范学院对于中国教育学的知识转移(knowledge transfer)过程均相当关键,本研究试依相关研究,作一整理与说明.
其他文献
人的社会行为的发生和表现,总是由一种或多种动力所推动和驱使的.通过对陶行知的自我概念、社会互动对陶行知教育实践的作用等问题的分析,表明教育家的自我实现,普通教育者与教育家间的社会互动,是促使教育家教育实践的心理动力之一.正是在个体与社会间的互动过程中,促使教育家能不断努力实现自我,并通过保持自我概念的一致性,推动着教育实践不断发展、前进、扩展和深化.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上影响深远,与中国的佛教从采取了正确的教化策略有着密切的关系.概而言之,其主要的教化策略有二.一是对印度的原始佛教思想进行中国化改造;二是对皇帝、士大夫、平民"因材施教".其中蕴涵的教育智慧,值得深思.
作为中国传统教育重心的科举考试制度影响了一大批同时经历过新旧教育制度的知识分子,鲁迅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他在诸多文字中对于科举的描述、引用和评论上.作者使用这些文字来对科举考试进行调侃和戏谑的表象背后实际隐藏着其对于传统文化的真实态度,而这种态度又可以在基于对整个科举考试制度的进行完整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准确把握.这种思考角度揭示出,这一时期大量知识分子的文
本文通过对刘大鹏、朱峙三这两位乡村士子日记的解读,试图从科举制度的停废和新式教育的推行两个层面,考察近代教育变革中他们心态变化的情况,进一步深化近代教育史的研究。
本文从中国历史研究的史料和专史的分类,结合传统与现代史学的视角,梳理和探索历史研究乃至教育历史研究本身所蕴含的知识图景,进而提出史学及其教育史学的知识特征,即学科知识的多元性和交叉性.强调关注理论视野和知识领域拓展,对于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而言,具有促进学科建设和推动前沿发展的双重意义.
本文首先阐述了蔡元培“五四”辞职的影响与传统解释,并介绍了蔡元培先生对于辞职原因的三种不同的解释,论述了蔡元培离校后仍掌握学校大全的方法,最后概述了蔡元培先生对三维候选校长的不同的竞争策略。
本文深入探析了大学教育思想的成因、内涵与特色,客观评价了其历史地位,并指出这对于当今大学教育改革不无启迪与借鉴意义.
基于教育史研究的自我经验,认为教育史研究中存在着如同历史学家黄宗智所提出的"规范认识",而这种"规范认识"正是教育史研究深感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从反思教育史研究规范入手;强调教育史研究引入社会学思考的重要意义;并以商人、商会、女性与教育的关系研究,以及地方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结构变迁关系的研究为例,总结自己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对如何借鉴社会学研究所作出的努力。
本研究主要介绍美国都会教育所处的历史背景,并从中寻求对台湾都会教育研究的启示.美国历史的部分主要参考Kopetz,Lease与Warren-Kring (2005)的着作,从殖民期、工业时代、内战后、正义觉醒期,谈到教育危机期.本研究发现:作者们想显示是怎样的历史形塑着今日美国都会教育的样貌,尤其是黑人学习表现堪虑之现象.对这段四百年的教育史,三位学者回顾的重点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是1950年代以
本文探究美国自1980年代以来追求教师素质革新的潮流,迄小布希政府实施《带好每一位孩子》(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将教师素质强调以证照来展现推向法制化层级.相较于师资培育阶段教师素质的培育与提升,也相同以实际表现来呈现.为了解师资培育阶段运用表现评量来记录教师候选人的教学能力之情形,本文以相关档与文献方法,探究加州在强调以证照来凸显教师素质的脉络下,师资培育进行表现评量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