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规模流转:契约安排与村庄发展转型--来自“引企进村”的百岭村调查

来源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O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岭村个案呈现出的“引企进村一农地规模流转一村庄发展”的变迁路径,其中涉农企业进人、推动农地规模流转是这一发展路径得以运行的外在条件。但涉农企业进入并不能解决问题的全部,以土地流转为起点的“土地一资金一就业”三重契约及其衍生的关系契约安排极为重要,是发展路径得以运行的内在制度根源。因为不同契约结构和产权权能支配方式,蕴涵不同的经济效率与福利后果,将引致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组织方式、技术形态、产业运行方式,进而对宏观层面的农业、农民、村庄现代化路径产生不同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交易绩效。由此认为,农地规模流转、契约安排、交易绩效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理论界有待进一步从“契约安排的效率含义”角度审慎判断、深入分析涉农企业进人农地流转市场的交易绩效。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结合中国铝业公司,阐述了公司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进程中,以科技为动力,实现节能减排新突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并积极开展综合利用,变废为宝,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公司绿色发展再上新水平。
本文结合普天在自身产业领域的做法和经验,阐述了该企业在面对电动汽车发展模式上的问题,提出在电池产业链上做全方位布局及创新电池运营的商业模式(裸车销售、电池租赁、充换兼容、智能管理、刷卡消费)等措施。
通过分析我国发展绿色工业的宏观背景及发展必要性,建议制定和实施绿色产业发展战略,工业企业把循环经济理念落实到每个企业、每个产品、每项生产工序上,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企业发展战略、生产流程、营销模式和企业文化,做到废物资源化利用和零污染排放,生产能效高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品,努力打造绿色品牌。同时,各地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制定绿色区域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合理布局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以实现资源、能源、物料
本文分析了低碳转型的发展背景,并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发展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及各国关于《京都议定书》低碳、减排的目标。实现低碳,首先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节能减耗;其次,要改变能源结构,更加充分地利用非化石能源,积极寻找开发替代能源;最后,转变消费模式,实现低碳生活,例如出行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总之,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在国际上是大势所趋。即使没有碳的约束,人类为了可持续发展也
本文阐述了绿色信贷内涵、意义及工作范围工商银行绿色信贷从启动和实施来看,最近几年得到了逐步深化和丰富。在建设绿色信贷道路上,对全部法人客户环保风险进行全面分类和管理,严格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放,对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主要绿色经济领域均有较大规模的信贷投放。在未来的发展中,工商银行将重点完善绿色信贷管理制度体系,加强环境风险管理,研究制定鼓励拓展绿色信贷市
本文介绍了碳交易市场的演进。参加交易机制的企业自愿同意或者被要求实现一定的减排目标。这一机制的优势在于将所有企业都纳入到一个总的限额内,以达到总体减排的目的。买卖双方就像交易其他商品一样,以透明的方式进行交易,双方达成的价格就代表“碳的价格”,或者说是在排放交易机制的规则下减排的价格。当经济环境变得脆弱,或者减少贫困和社会发展的动力非常强劲时,排放交易机制不失为一种同时实现减排和经济发展的有利工具
文章指出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村出现了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的情况,更多的地方农业基本上还是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格局,如果不很好地研究,强化“统”这一层的功能,高效农业、现代农业就是一句空话。“分”了几十年了,现在该是解决“统”的时候了,既有“分”又有“统”,农村“双层”经营的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农民的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巩固了家庭经营这个基础,又妥善解决了一家一户不能解决“统
文章叙述了中国1997-2007年的农业支持政策效应,采用OECD法的农业政策支持水平进行经济效益评估。通过评估结果分析了中国农业支持指标及经济增长水平。
文章指出在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中,要正确把握流转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干部,流转的机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流转的前提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形式可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多种多样,流转的底线是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当承包方土地承包经营权共有人情况出现上述变化时,则必然会导致承包土地经营权证书内容的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是确认农户拥有合法有效土地承包经营
文章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论述了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土地流转机制不畅,阻碍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研究指导不够,缺乏配套扶持政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力不强的问题,提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