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钱钟书对诗学现代性的思考

来源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百年中国文艺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wreoksb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质疑文学进化论和辩证看待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钱钟书围绕着文学现代性这一话题展开了思考.他坚持认为,文学领域中并不存在古与今、新与旧的对立冲突,现代文学观点往往以某种形式潜藏在传统文学思想中,文学现代性建构进程离不开与文学传统的融合,而"回家"则是这一进程走向成功的重要标志.
其他文献
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体现在文化层面,既具历史意义,又具现代价值.纵观世界的古代文明,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传承到现今的文明,这表明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可持续发展的特质.因此,中国传统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对当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可持续发展主流文化的建立,但是室内设计课程中对可持续性和可持续设计的教学以技术和技术规范为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传统应得到更多关注,可持续设计内容
延安时期美术批评的发展以1942年4月全面开始的文艺知识分子整风为分水岭,经历了之前和之后两个时期.整风前的美术批评存在着文艺"民族形式"的讨论、工农兵自发的美术批评和知识分子内部的美术批评三种形式.整风后的美术批评经历了毛泽东对暴露黑暗思潮的批判、毛泽东讲话、马蒂斯之争、知识分子的自我改造和整风后的美术意识形态批评五个逻辑、历史进程.持续三十多年的美术意识形态批评模式在延安时期逐渐形成.第一次文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是意图在宗教精神阙如而儒家礼乐法度业已崩解的现代中国文化场域中,以美育为手段实施一种信仰重建方案.美育所含之审美精神的特殊性和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语境决定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信仰建构逻辑蕴含了某种价值追求的张力特质,具体表现在信仰的世俗性与超越性、个体性与社会性这两组二元对立之中.而这种矛盾性的价值追求反映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信仰重建过程中的复杂的文化现代性心境.
网络文学超乎想象的快速崛起,覆盖的是网络文化空间,改变的却是整个文坛格局和中国文学生态.凭着"技术丛林"和"山野草根"两把大刀开路,短短十几年间,网络文学终于以"另类"的面孔和"海量"的作品确证了自己的文学在场性和文化新锐性.时至今日,随着网络对文学市场份额的强力扩张,以及人们对这一文学关注度和认知力的提升,特别是与传统主流文学互动交流的增多,网络文学在赢得技术权力话语的同时,自身发展中的困惑和矛
当代中国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早期进程中的"日本因素",不仅仅是为了展现中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并生关系,更多的是指向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即早期进程中的"日本因素"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什么现实的参考.本文提倡正视"日本因素",既不应漠视它的存在,同时也要看到"日本因素"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日本因素"催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萌芽和兴起
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文论"是一个异常突出的提法.从"古代文论"、"现代文论"到"中国文论",再到"中华文艺思想"这一命题显示出强烈的文化自觉诉求."中国"或者"中华"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学概念,而是地缘政治学概念,这要求必须确立以中为本的文化自觉立场.这个立场的选择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现代学术研究内在的必然逻辑所要求的.何谓"中国文论"?"中国文论"这一称呼不是中国传统固有的,其命名和使用
要构建生态的思维方式,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构建一种新的语言观。通过将语言重新纳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可以发现,语言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统一体,也非仅仅是人类的创造物,而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交流。语言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有活力的膜。汉字的生态智慧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膜性语言观。二、对气的推崇。增强语言与感觉之间的联系,首先加强艺术的影响力。其次,发掘口头传承文化。再次,利用当下的信息技术,利用图像传
意境理论是宗白华学术研究的核心范畴,罗钢教授认为这个概念浓缩了卡西尔的几乎整个象征美学体系,从实质上看,这个理论是极度的西方化的.笔者认为宗白华的意境理论深受德国美学的影响,但也具有中国艺术理论的范型,是中西融合的结果.宗白华在他的晚年谈到了学术研究的"遗憾",田智祥教授认为是因学术成果数量不多而遗憾,但笔者认为是因没有编成中国人自己的美学史而遗憾.
本文(《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引者注)所说的“本质主义”,乃指一种僵化、封闭、独断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生产模式。在本体论上,本质主义不是假定事物具有一定的本质而是假定事物具有超历史的、普遍的永恒本质(绝对实在、普遍人性、本真自我等),这个本质不因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知识论上,本质主义设置了以现象/本质为核心的一系列二元对立,坚信绝对的真理,热衷于建构“大写的哲学”(罗蒂)、“元叙事”或“宏伟叙事
"矛盾"是晚清诗论"百家争鸣"最显著的特征,各诗派理论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完成了对传统诗学的回归与新变.晚清诗论"百家争鸣"的出现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有来自国内外经济和政治上的压迫,有新思想的逐渐传播,有新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总之,在一个各是其是的年代,中国古典诗歌最终完成了历史般的"沉淀",为迎接无产阶级新文化的到来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