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23日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卫星观测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dl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卫星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2002年6月20-23日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范围暴雨的梅雨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特征.结果表明:三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和数个中-β云团在切变线附近先后激发出来,直接造成了这次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并且在MCC中内嵌有若干个中-β云团,对流云此生彼消十分活跃.随着云团最强对流的逐渐减弱,云区面积迅速膨胀,并持续数小时后又很快减小,强降水主要发生在云团发展和成熟期中.降水强度总体上跟红外云顶亮温(TBB)成正相关,即TBB值越低降水越强.云顶相态显示MCC由多层云、卷云和密实冰云构成,在广阔的水云区里发展起来.降水强度最大的区域位于多层云附近,密实的冰云向水云过渡的冰云一侧,那里也是对流云团高空上风方向一侧,云顶亮温梯度最大的区域.水凝物垂直分布显示,MCC中可降水冰含量最大,分布在几乎整个对流层,中心位于对流层中层,雨水和云水主要分布在的对流层中、低层,而云冰则分布于8-18km的高层大气中.水凝物中心所在的位置对流活跃,对水凝物的升华或凝华过程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MCC发生、发展的天气背景是,西太平洋副高位置稳定,西脊点伸至华南西部,热带辐合带和孟加拉湾季风云涌很活跃;低空急流将暖湿水汽输送到江淮地区,在30-35°N之间维持着一条暖式切变线,其北部500hPa有短波槽移过,200hPa上由于南亚高压东扩北抬盛行偏北到东北风,对流层中上部有季风水汽羽从孟加拉湾延伸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淮切变线云系、高空短波槽云系和季风云涌等云型的合适配置下,暴雨云团可以连续生成和发展.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肺组织β2肾上腺素能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2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糖尿病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组织β2肾上腺素
2004年汛期(6~8月),海河流域大部地区降水偏少,自1999年海河流域出现大旱以来,该地区已连续六年汛期降水明显偏少.本文在总结2004年汛期海河流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从
会议
本文利用1970-2001年NCEP再分析500hPa逐日高度场资料,根据阻高的天气学定义,采用客观统计方法检索出近32年亚欧中高纬度392个阻塞高压个例,对此进行了气候学分析.结果表明,
会议
目的制作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胎鼠模型,观察DON对小鼠的致骨骼畸形作用和胚胎毒性,为进一步研究DON致畸的机理提供试验平台。方法将妊娠小鼠分为溶剂对照组和DON实验组,
产吲哚黄杆菌为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广泛分布在外环境中.近十几年人们认识到该菌种能够对人类致病,主要发生于医院内.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产吲哚黄杆菌最新的病原学、致病机理,
本文利用GMS-5水汽图像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2年6月21~24日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过程中水汽图像上水汽羽的特征,结果表明:日平均水汽图像上显示了这次暴雨过程中对
会议
2004年7月西江流域连续发生两次暴雨洪水,本文从雨情、水情以及暴雨洪水特性等方面对这两场暴雨洪水进行了分析总结,对认识西江流域的暴雨、洪水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十分有益,而
目的:探讨噪声对听觉辨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为特殊作业环境噪声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纯音和重复短声调频诱发的慢反应阈值作为指标,利用平均叠加技术测定清醒豚鼠在安静状态无外加噪声和在75、80、85、90与95dBA5种强度噪声掩蔽下的听阈和频率辨别阈变化。结果:听阈随掩蔽声强度的增加而递增。暴露强度为75~85dBA,频率辨别阈(△fr)变化不明显,当强度增加到90~95dBA时,△fr显
本文应用1998年6月中旬的观测(分析)资料,对1998年6月16~17日暴雨时段的梅雨锋结构及梅雨锋的形成与维持进行了诊断分析,确认了暴雨发生时期梅雨锋结构的一些普遍特征,如,在对
会议
2004年7月17~20日,受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的共同影响,洞庭湖水系大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高强度、长历时的暴雨过程,致使沅江上游发生大洪水,下游发生较大洪水,其支流六洞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