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冷冻消融

来源 :第14届中国心律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ue73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电生理学领域的热点。盐水灌注射频电能是目前房颤导管消融的主体能量方式,但冷冻、超声、激光、微波等能量方式也已先后应用于房颤的导管消融。本文介绍了冷冻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领域的应用。
其他文献
室性心律失常风暴(ventricular arrhythmia storms)系指24小时内自主性发生>12次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立即电复律或电除颤等治疗的症状群,简称电风暴(electrical storm)。由于死亡率高(约28.6%)、处理棘手和预后恶劣,近年备受临床关注。本文分析了室性心律失常风暴的常见病因和诱因,介绍了室性心律失常风暴的发生机制与临床表现,
房性心动过速是指起源于心房但心房节律规整的心动过速,按照欧洲心脏病学会和北美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对其发生机制和解剖定位的分类,进一步分为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和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可能是自律性、触发和微折返机制所引起。通过体表心电图P波形态的分析,大致可以定位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从而对导管消融时术前准备和靶点的快速标测均有一定的帮助。本文阐述根据P波形态定位房速性心动过速起源
顽固性心室颤动是指经3次以上电击不能复律或复律后窦性心律难以维持的室颤。它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也是心脏急救尤其是院前心脏急救工作中最为严峻的挑战。心脏疾病终晚期、心肌严重受损、心脏扩大和复苏不当(包括复苏不及时、电击之外其他复苏环节未达成目的)等是其主要成因。复苏成功率低、即使复苏成功住院死亡率也较高是其主要临床特征。本文对顽固性心室颤动进行综述,指出顽固性室颤的特征为对电击治疗反应不良、复苏
在ICD置入术中,医生往往需要诱发心室颤动(简称室颤),以确保置入的装置能够可靠地检测到室颤的发生并能成功除颤,这是因为在ICD应用初期,ICD自动除颤失败的情况相对多见,接受ICD治疗的为有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或室颤的猝死高危患者,而且当时治疗室速或室颤的程序仅有电击。如今,随着ICD技术的提高,已鲜有除颤失败发生。ICD的受众也开始扩大,ICD已被用于进行一级预防的患者猝死危险相对较低。本
随着大量科学研究证明置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plantablecardioventer defibrilator,ICD)的临床疗效,全世界已置入了数以百万计的ICD。全面掌握ICD的基本功能、ICD的程控以及一般的临床管理方案,对于心脏电生理学家和关心ICD患者的医疗人员都是很重要的。本文介绍了ICD的一般概述,分析了ICD患者围手术期的程控与管理,并简述了环境对ICD患者影响。
双腔起搏器出厂房室间期(AVD)默认值感知的AVD为120-150ms,而起搏的AVD为150-180ms。但出厂值只是一个默认的参考值,其并非适用于每一个患者。本文介绍了理想的房室间期,简述了心脏超声优化房室间期及其优缺点,并就AVD的自动优化进行了论述。
随着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起搏复律除颤器(ICD)等心脏置入装置(CID)的改进和置入技术的提高,心脏置入装置系统的应用范围在拓宽。本文介绍了心脏置入装置的治疗现状,分析了CID系统感染的发病机制,并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进行了论述。
近年随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应用,慢性心力衰竭(CHF)的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CHF仍然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单独左室起搏(左室起搏)可减少1个电极的置入,可以使用双腔甚至单腔(在房颤患者中)起搏器,费用减少,技术相对简化,手术相关风险降低,因此在一定患者群中,尤其在儿童和青年患者中,左室起搏已经被提出可作为双室起搏可能的替代方法之一。本文分析了左室起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类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患者,心房颤动(房颤)的出现使其心功能显著恶化,而当房颤及时控制后,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提示快速的心律失常是导致心力衰竭加重的重要因素。事实上,我们有时还可能遇到一些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而伴有心力衰竭的房颤患者,当针对房颤进行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心功能以及结构改变可以获得显著改善,甚至恢复正常。这类患者心功能和结构的改变与其心动过速明显
心脏性猝死是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导致心脏性猝死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通常起源于梗死瘢痕区的边缘。对于心肌梗死的这些危险人群,主要的治疗就是置入ICD或和导管消融术。2006年11月Sasano等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报道了分子消融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的实验研究,这项工作打破了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传统的治疗观念,从分子水平敲开了室性心动过速治疗的大门,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