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暴雪个例云微物理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s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暴雪是影响我国的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了解降雪的云微物理过程对于提高暴雪的数值预报水平和人工增雪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包含了多个显式可分辨尺度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非静力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MM5的最新版本,来模拟2004年12月20日至23日发生在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华北地区的一次暴雪天气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在最细网格区域内分别采用GSFC(Ooddard)方案(试验G)和Reisner2方案(试验R)两个纯显式的冰相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进行试验,侧重探讨MM5中尺度模式中不同冰相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降雪模拟结果的影响,详细分析其中的微物理过程收支,得到对降雪过程起主要作用的微物理过程。并针对MM5模式的Reisner2方案在采川不同的微物理参数时做了六个敏感性试验,分析不同的云冰初始核化形式、雪的倾斜截距、云冰下落米述等微物理参数对降雪区域分布、强度、水成物分布、微物理收支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试验G干¨试验R可以较好的模拟暴雪过程中的环流形势演变、降雪分布和强度,并且两个试验的结果差别不大,但是云巾的微物理特征有很大的不同:试验G的云中水物质有水汽、云水、云冰和雪,但是没有雨水和霰;试验R的云中水物质有水汽、云水、云冰、雪和霰,没有雨水:试验G的云冰混合比比试验R的云冰混合比大。试验G的主要云微物理过程包括云水的凝结增长、云冰的凝华增长、云冰初始化、云冰被雪碰并、云水被雪碰并、雪的凝华增长、云冰的Bergeron过程等;而试验R的主要云微物理过程包括云冰的凝华增长、云冰转化成雪、雪的凝华增长和霰的凝华增长。两个方案的降雪量差不多,但试验G不存在云冰经Bergeron过程成雪过程和淞附过程,试验R不存在云冰向雪转化的过程和雪升化成水汽过程。对于两个试验都有的过程,试验G比试验R,数值上往往大很多,说明这些微物理过程转化量在试验G较大。 (2)Reisner2方案中当采用不同的云冰初始核化、雪的倾斜截距、云冰下落末速等微物理参数对降雪区域分布、强度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水成物分布、微物理收支有较小的影响:与控制认验CTL相比,采用固定较大的雪的倾斜截距Nos=2×107m.4的试验2E7,会得到偏大的降雪率,偏小的傲凝华率,会引起云中过冷却水的减少:采用固定的较小的雪的倾斜截距Nos=3×106m-4的实验3E6,会导致偏小的降雪和水汽凝华成雪,偏人的霰的降落、水汽凝华成霰和云冰向雪转化,而且云中的过冷却水和霰过多,雪的降落偏少:固定Nos与变化的Nos对于云冰和雪的含水量影响不大:采用Meyers的云冰初始核化形式,导致偏小的云冰混合比、云冰初始核化率、云冰向雪转化率、云冰被雪碰并率、水汽凝华成云冰率和云冰升华成水汽率,这可能与Meyers的初始云冰数浓度表达形式有关:忽略云冰的下落未速即实验Nofallingice,云冰混合比较大,且在12km以上的高层也有大量的云冰存在,各个微物理转化量大小介于其他五个试骀之问,总的固态水成物降落最(雪降落和霰降落)比较小,在降雪过程前段时间比较小,约比其他试验少(%-10%:雪的倾斜截距越大(小),水汽凝华成雪越大(小),雪升华成水汽大(小),水汽凝华成霰越小(大),霰升化成水汽小(大);云冰初始化形式对云冰的凝华增长有决定性的作用。
其他文献
研究分析了2011年5月1日至4日上海地区一次典型的连续浮尘天气过程.利用微脉冲激光雷达数据资料反演得到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和垂直廓线,结合地面气象数据和气溶胶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资料,初步研究了此次连续浮尘过程的传输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原因.以期为研究浮尘对区域气候影响及对超大城市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5月1日的浮尘过程以PM2.5的影响为主,而5月2~4日为回流浮尘过程,PM2.5比重较5
雷电曾数次引发森林大火,预防起来又比较困难.本文把“驱雷——引雷”理论应用于景区雷电防护中.根据雷击选择区、雷电主次导路径、人员密集度以及其它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等,分别进行直击雷防护,以避免或减少景区雷击事故的发生.
根据2010~2011年安徽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观测的雷电数据资料,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安徽省雷电发生时间、雷电电流强度、雷电陡度的分布特征.分析结论对本地区的防雷减灾工作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结合本地风力发电场实况,通过对国家现行标准中相关规定的理解和相关雷电知识的掌握,从风力采集—风塔、风力发电机组,升压站—变电所、svg 装置及控制室、35千伏配电装置,设备控制室等等风力发电系统(电力输送属高压端防护,本次不考虑其雷电防护)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具体的阐述.
利用合肥地区6个观测站近50年的雷暴日观测数据和安徽省闪电定位系统数2005-2010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合肥地区雷暴日年变化和各站点的平均雷暴日分布特征;对比了两种资料得到的合肥地区雷击大地密度分布值,并阐述了两种观测方法的局限性;最后利用两类经验公式得到了合肥地区雷击大地密度与雷暴日值的计算公式,同国标公式做了对比,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6 个站点的雷暴日数随着年份的增加总体呈现出
本文利用双站摄像资料重建闪电三维(3D)通道的方法,对2012年在广州观测到的编号为F1215的一次自然闪电首次回击之前的连接过程中上行连接先导和下行先导的发展通道进行三维重建,并对比分析了利用单站高速摄像资料和双站光学观测三维重建资料得到的连接过程中先导的二维(2D)和三维发展特征,得到了以下结果:(1)F1215上行连接先导的3D/2D长度分别为818/610(比例:1.3),3D/2D平均速
本文利用2005-2007年SAFIR3000闪电定位系统的资料,分析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天津、唐山、廊坊等)云闪和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对总闪、云闪和地闪特征进行了简要对比,以期对防雷设计、雷击风险评估提供参考和指导。此外通过对SAFIR3000的观测结果分析对于不同闪电定位系统结果的比对研究也有一定意义。结果表明:云闪高发时段在15:00—次日00:00,峰值在19:00,高发月份在6—8月,
HTML5技术是互联网界的发展趋势,可用于气象类网站的在线视频播放、多样化数据展示等多个方面.相对于传统的Flash技术,具有开发成本低、对移动终端支持良好、方便易用、对搜索引擎收录友好、视频性能强大和节能省电等多方面优势.
本文将贝叶斯理论应用到集合降水概率预报方法研究中.采用集合预报资料和历史观测资料,通过建立BPO(Bayesian Processor of output)降水概率预报模型,将一组集合成员降水确定预报值修订为一组贝叶斯降水概率分布或概率密度的预报,并获得表征每个集合成员预报能力有效信息评分IS(Informativeness Score).基于IS值对集合成员概率预报信息融合,得到集成贝叶斯降水概
利用ArcGIS地理信息软件平台和计算机服务器硬件平台,建成了在WebGIS技术支持下的人工增雨指挥系统,并对指挥系统的建设思路、框架、数据库的设计以及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了介绍,实现了完全基于WebGIS的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业务化。该系统的建设提高了人工增雨作业的科学性以及加快了广东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建设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