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强脾弱”浅议

来源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yutao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拜读了几篇关于“胃强脾弱”的文章,有感于“胃强脾弱”义歧难明,故作此陋文,拟从“胃强脾弱”古今义之不同入手来探讨分析。“胃强脾弱”古义出自于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中对麻仁丸的解释;今义为“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泄者,属胃强脾弱。”本文简述了其主要区别的体现。
其他文献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胸痹为心、血、脉发生疾病。西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脉”(动脉血管)-心脏;易损斑块-“脉”;易损血液-“血”。本文介绍了缓解期的治疗-辨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SVM)方法是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新型学习方法,到90年代中期,这一理论才开始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且这一新的理论方法在解决模式识别
当代医家对《伤寒论》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已涉及伤寒的体质、病因、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方药等诸多方面,获得了不少新认识。本文从体质、病因、病理、诊法、辨证、
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集汉以前医经家和经方家大成之作。《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医经家著作,也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该书内容博大精深,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
会议
《伤寒论》创立的六经辨证,是中医辨证的重要精髓。它研究的对象是外感病及杂病中的“证”。实际上,六经辨证中“证”的全部条文,是张仲景在各种病变发展过程中,对症状诊治的具体
会议
本文对有关伤寒论的文献资料,根据不同文献内容的频数统计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得出结论:人们目前重视伤寒论实用性。伤寒论方证和药证研究逐渐规范和深入,临床医案的以频次统计
《伤寒杂病论》为张仲景整合汉末方技四支,尤其是医经、经方两家医学知识的成果。医经家以经脉学为核心内容,后世医家采用“以经解论、以论证经”的方法研读《伤寒论》,多忽视这
会议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展开的各个篇章,白底黑字明明白白是以病为基础的。病在《金匮要略》中容易理解,散开来有四、五十种之多,而《伤寒论》的六经篇名称病,更多的是方证的
会议
在中医古籍中,关于喘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从其描述来看,不仅是作为临床症状,还作为病名或证候名称。关于喘症的描述,《黄帝内经》中的记载非常丰富而生动,关于喘证的描述
<正>从事《伤寒论》教学5年有余,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逐渐发现,目前无论是研究《伤寒论》的学者,还是学习《伤寒论》的学生,都是站在学生、站在下位的角度去仰望《伤寒论》,解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