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分子理论的研究现状及对中医药理论的特殊影响

来源 :第四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tia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归纳总结超分子理论研究的现状,探讨中医药超分子形式及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影响. 方法:总结超分子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中医药可能的超分子形式,结合中医药学科基础理论与中药现代化的要求,阐述超分子理论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特殊作用. 结果:与传统的由原子间化学键构成的化学理论相比,超分子化学是以多种弱相互作用非共价键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化学,体现分子间宏观表观的化学属性,是诠释中医药理论最宜的微观物质理论。人体及中药成分分子可以自身或相互络合、复合、螯合、包合、中和、自组装及化学反应形成超分子物质;中医的经络脏腑可能是基于细胞内外的超分子印迹模板特有的分子空间的孔穴通道结构;机体内及中药成分分子与中医经络脏腑是通过超分子孔穴通道的印迹模板而相互作用。当机体内小分子与经络脏腑产生印迹作用时,相当于人体在心脏搏血的推动下,小分子物质在经络脏腑的印迹通道中按“超分子间作用层析”进行迁移,宏观表现出中医所述经络脏腑对小分子作用的各向异性,亦脏象;当中药成分分子与经络脏腑印迹通道产生作用时,宏观上表现出中药药性与药效规律。因此,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特殊表达形式正是基于机体内各种分子群的印迹模板与经络脏腑的孔穴模板能否匹配性的“分子筛层析”作用规律的宏观表现。 结论:中医药的基础理论是基于机体超分子物质相互印迹作用规律的宏观表达,宜用超分子理论进行诠释;中药的物质基础是基于包括单分子在内的超分子群混合物,中药复方配伍能显著性地改变这一作用规律。在进行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时,应特别重视超分子的作用规律,这是中医药理论区别于基于单分子特征作用规律所建立的现代医学最为本质的地方。
其他文献
目的:以"面口合谷收"理论为指导,运用痛阈测定方法,观察针刺合谷穴对正常人面部痛阈的影响,探索合谷穴与面口部之间的特异性联系.方法:运用SPSS软件编程的方法,将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合谷穴组、后溪穴组、外关穴组,分别针刺健康受试者合谷穴、后溪穴、外关穴,运用钾离子测痛法观测针刺前后受试者面部痛阈,比较研究针刺合谷穴、后溪穴、外关穴对健康受试者面部痛阈的影响.结果:针刺健康受试者合谷穴对其面口部下颌区
针灸疗法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因其治疗范围广、见效快、简便易行、经济安全的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并且正在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中国是针灸的起源国,而针灸是中医药学中最先走向世界的,目前针灸研究已遍布32个国家,全世界已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针灸医疗,尤其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针灸发展很快.但针灸目前仍然遇到发展的瓶颈问题,如中医针灸对外教育存在民间性、小规模、低水平、恶性竞争等诸多问。随着
清代医家张璐发明的中药白芥子外涂治疗咳喘病的方法被后世医家视为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和支气管炎的经典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该疗法选择有刺激性药物贴敷相应的穴位,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致使穴位的皮肤充血发泡,借经络系统的整体调节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因而具有双重治疗作用.在用药方面,白芥子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达到了87.7%.白芥子作为
含无机元素尤其是含重金属的中药及其制剂在我国应用有悠久的历史,像朱砂、银朱这类含汞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然而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含砷、汞、铅等元素的药物制剂在临床上的药用价值及毒性作用一直为医家所争论,致使世界许多国家限制甚至禁止进口和应用这些药物.为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采用多种现代技术对药物及生物样本中汞元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指导含汞制剂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
众所周知,中药制剂的质量优劣攸关中医临床疗效与安全,探讨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方法与技术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关键问题之一,长期倍受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迄今,横亘于中药制剂生产中的第一道鸿沟是动态中药提取的稳态性难题.缘于中药材多以动植物体入药,具有遗传多态性;中药提取过程受到提取溶媒、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溶媒用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所获得的中药浸膏质量处于动态波动之中,表现在中药提取批间浸膏质量差异大
三勒浆是古波斯于唐代传入中国的一种特殊饮品.其配方可以追溯至古印度triphala(三果)配方,由于其历史悠久和用途广泛,是极具研究开发价值的跨民族跨文化跨时代的特殊植物配方饮品.唐元两代,三勒浆是中国顶层社会的帝王之饮.1981年,中药学家凌一揆教授开始研究三勒浆,1992年李星炜等完成三勒浆研究开发,1993年投入工业生产,三勒浆目前已在中国市场上销售20年.本文探讨了三勒浆配方与波斯和印度的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大鼠中c-myc基因的表达及"三棱-莪术"组分配伍的调控作用.方法:采用肌肉注射黄体酮和灌胃已烯雌酚片法造成大鼠子宫肌瘤模型,运用免疫组化(SP法)技术检测模型组、阳性组、三棱-莪术组分配伍(1:1)高、中、低剂量组、三棱-莪术组分配伍(1:2)组、三棱-莪术组分配伍(2:1)组大鼠子宫肌瘤组织和空白组大鼠子宫肌层中的c-myc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c-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359例古今四逆汤医案进行研究,总结古今医家运用四逆汤方的辨证用药规律,为临床合理应用该方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①共采集符合医案纳入标准的四逆汤古今医案359例;②对医案信息规范化处理,建立四逆汤医案信息数据库;③采用频数分析方法,提取医案中辨病、辨证、药物、药量、煎服法等相关数据.结果:359例四逆汤医案中:①涉及疾病81种,频率居前三的为厥证、泄泻、胸痹。②包括主症2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特征规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通过聚类分析,得到四川地区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证型,运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各个证型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DNA载量、肝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脾胃湿热、肝脾湿热、肝胆湿热证HBsAg、HBeAg、HBeAb、HBcAb阳性率最高;②阳虚夹血瘀、肝郁化热、肝郁脾虚、湿热夹肝肾阴虚证较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证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