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的思考--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

来源 :第九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bi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对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迫在眉睫.作者从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培养过程质量保障的具体路径与网络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介绍了河南科技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及质量保障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其他文献
要做好研究生专业实践评价工作,应当合理界定实践评价要点,包括目标要求(关注点)、原因分析(影响点)和改进措施(投入点)三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实际经验凝练思考形成的实践评价工具,旨在明确目标信息、记录基础数据、分析影响因素和提出优化方案.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是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教育创新、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对高校、企业和研究生等三方的作用,也探究了现阶段该模式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校企合作缺乏稳定性,校企之间权、责、利划分不明和缺乏完善的制度来支持校企合作的稳定运行.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改进方法与措施,并对校企合作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通过分析我国部分知名高校对研究生学术论文及学位论文的要求,并针对近几年国内热议的学位论文再发表现象,分析二者关系及学位论文再发表形成的原因;并以在校研究生为调查对象,深入探究二者之间联系及其对研究生培养的影响,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矛盾现象给出解决方案.
在“互联网+”环境下,专业教学需要从学习者体验的角度,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学科竞赛因其独特功能、推动作用和凝聚作用,能够很好地融合到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之中.为此,以武汉纺织大学硕士研究生物流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学科竞赛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基础性与专业性及综合性与独特性特点,结合“互联网+”的背景,深入解析融合学科竞赛的专业课程结构、融合学科竞赛的O2O教学平台和融合学科竞赛的
高等教育各层次的招生中,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制招生能够顺利推广是有其存在基础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不是国家教育考试,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不是大规模高利害考试,既有“硕博连读”博士招生的成功实践,博士研究生教育中隐含的淘汰机制等构成了其存在的基础.高校招生和硕士研究生招生中由于这些基础的缺失,“申请—审核”制难以推行.博士研究生教育中隐含的淘汰机制对高校招生和硕士研究生招生仍然具有现实启示.
在博士生从事学位论文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数量博士生因其研究方向不稳定,经常变换课题导致学位论文质量不高,从而造成延期毕业甚至无法毕业的现象较为普遍.为进一步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促使导师从招生选拔就开始考虑博士生的培养问题,国防科技大学论证实施了博士生首年开题制度.经过三年来的实施,每一级博士生按时开题的比例已从2015年的53.7%上升到2017年的66.2%,这不仅表明导师在博士生入学前就已经
大数据在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已经被上升到一个战略高度,大数据与教育的结合成为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运用大数据技术对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界定教育大数据的概念,并提出了教育大数据的六个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教育大数据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基于教育大数据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实现途径.
以江苏大学在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的探索为例,介绍了以“绩效导向、适应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博士生招生指标分配办法,以及实施申请考核制招生方式改革方面的措施、相关政策与保障机制.
介绍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和工作模型,认为缺少方法论指导、管理过程监控不足和全员缺少持续改进精神是研究生培养管理水平提升的制约因素,提出了量化管理状态以准确发现问题、重视工作反馈确保问题均已解决、调动全员改进意识以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三个全局改进策略.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试点以来,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历经三十多年,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近年来普遍存在培养管理模式缺乏针对性、学习目标较繁杂及社会认知不足等问题,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各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对此从培养单位、国家、社会三个方面逐一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力求改善社会不认可、学校不重视、学生不积极的恶性循环.这对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深化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