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淀粉酶基因家族鉴定及其表达特性

来源 :福建省科协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分会暨2016年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uyus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金针菇淀粉酶家族基因进行了鉴定分析,并选用金针菇双核菌株H1123作为实验材料,分析了菌丝生长过程中淀粉酶活性和淀粉酶基因表达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针菇淀粉酶家族包含6个α淀粉酶和1个丫淀粉酶.7个淀粉酶基因的表达量均在菌丝接种后第10天出现峰值,并与胞外淀粉酶活性呈同步变化,说明基质中淀粉的分解和利用是淀粉酶家族各成员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其中α-Amy-1、α-Amy-4、α-Amy-5的上调幅度最大,为淀粉降解和代谢过程的主效基因.值得注意的是胞内淀粉酶基因α-Amy-1在第10天时达到约90倍的上调表达水平.推测:金针菇胞外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小分子单糖的同时,其胞内淀粉酶也参与了这些糖类的吸收和运输过程.
其他文献
海藻糖因其天然保温、抗氧化等特殊功效备受日化行业的关注,在化妆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详细概述了海藻糖在日化领域的应用进展.
针对国内现有环糊精生产工艺在生产、环保及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丹麦诺维信公司推出了新型的环糊精酶Toruzyme生产β-环糊精的新型工艺,经过大量的工厂实验及生产应用证明,该工艺有效地解决了国内客户在β-环糊精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生产不稳定、环境异味、产品品质不高等问题,具有很高市场推广及应用价值.
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是以离子交换剂为固定相的一种液相色谱分离技术,其原理是根据各种被分离组分与离子交换剂吸附性能的不同,利用离子交换吸附或洗脱作用的平衡达到物质分离的目的.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技术较早应用于稀土元素和各种裂变产物的分离,由于其独特的分离特性,不仅在无机物分离,更在有机物如糖类、蛋白质、氨基酸、核酸等的分离中获得了广泛应用.随着生化、制药行业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技术
原核生物的L-精氨酸生物合成包含八个酶系,起始于乙酰谷氨酸激酶催化的谷氨酸的乙酰化.到第五步乙酰基团脱离,乙酰谷氨酸通过三个酶的作用,进一步合成乙酰化中间产物.鸟氨酸被氨甲酰基化生成瓜氨酸,天冬氨酸介入后形成精氨琥珀酸,最后形成终产物L-精氨酸.本文主要就L-精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合成过程中主要酶系及反馈抑制蛋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概述.此外,提出了目前L-精氨酸代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通过对废水用作循环水零排放技术的环保性、安全性、经济性、科学性的阐述,意在消除人们对这一创新技术的疑虑和担心,同时告知企业要结合本单位的废水种类、废水水质、废水水量和循环水系统设备的运行状况,因势利导、辩证施治,把废水用作循环水零排放技术推广好、运用好,在创新驱动中发展,在节水治污中降耗增效.
玉米秸秆主要含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通过预处理及酶解后可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转化为含有葡萄糖和木糖的秸秆糖液,酶解后的秸秆糖液颜色较深呈深棕色,并且含有大量的有机蛋白(300ppm-500ppm),电导较高,无法进行离交精制以及进一步应用,该实验使用陶瓷膜、管式膜及纳滤膜对秸秆糖液进行处理,通过观察清液颜色,分析清液组成,对处理结果进行比较,筛选出适合处理秸秆糖液的膜设备.
本文以某大型维生素发酵厂节能改造为实例,阐述了高效旋击分离器组成的液沫回收处理系统和新型发酵罐节能进气装置—气液旋流混合器在维生素发酵中的应用.节能改造后生产稳定,能耗降低,产量大幅度提高,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液化液常用检测手段DE值检测与碘试结果在适当的结合加强分析后可以用来对液化液麦芽糊精分子量的分布宽、再作进一步分析.有助于关联液化液的过滤性质.使用具有加热区剪切力的蒸煮设备水热器Hydroheater(R)有助于提供较宰分布的液化液并提供较佳的过滤、有助于提高调浆浓度提升产能.
沼气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和二氧化碳(CO2),通过净化提纯制取的生物天然气(BNG)符合《天然气》(GB17820)和《车用压缩天然气》(GB18047)标准,可作为天然气的替代燃料.膜分离技术具有设备紧凑、占地面积小、处理规模可调、操作简单灵活、维修保养容易、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沼气提纯领域最有潜力的一项技术.文章对沼气膜提纯技术的原理、流程进行了概述
超氧化物歧化酶是细胞防御活性氧毒害作用的第一道防线,在生物体应答胁迫以及细胞分化等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草菇基因组测序结果注释获得1个extracellular Cu-ZnSOD(ecCu-ZnSOD)编码基因和2个MnSOD编码基因(Vv MnSOD1作用于细胞质中、Vv MnSOD2作用于线粒体中).转录组reads定位结果显示:3个Vv_sod基因均存在复杂的可变剪接方式;其中